并非故意拖欠债务,而是由于年景不好、收成不佳等原因导致无力偿还。于是,冯谖召集了所有欠债的百姓,当众宣布:“孟尝君仁慈宽厚,知道大家生活不易,今日特命我来,凡是无力偿还债务的,一律免去债务。”百姓们听闻此言,皆欢呼雀跃,对孟尝君感恩戴德。
冯谖的这一做法与常规的讨债方式截然不同。他深知,一味地逼迫百姓偿债,可能会引发民怨,而且即便收上来一些钱财,也可能会失去民心。而通过免除部分百姓的债务,孟尝君在薛邑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百姓的爱戴。当冯谖返回向孟尝君复命时,孟尝君起初十分惊愕和生气,但冯谖向他解释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后,孟尝君恍然大悟,也更加赏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此后孟尝君在齐国的威望因这件事愈发高涨,薛邑的百姓们对他更是忠心耿耿,视他为恩人。后来,孟尝君在齐国朝堂上遭遇变故,失势遭贬,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原本孟尝君心中还满是忧虑,担心回到薛邑后处境艰难,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的车马刚踏入薛邑的地界,百姓们便纷纷自发地出来迎接他,夹道欢迎的队伍绵延数里,大家带着自家的食物、酒水,热情地招待孟尝君及其门客。孟尝君这时才真切地感受到冯谖当初免去百姓债务这一举措的高明之处,也感慨正是靠着这份民心,自己即便在落魄之时也有了一处安稳的容身之所。而冯谖凭借这次出色的表现,在孟尝君众多门客中脱颖而出,越发受到孟尝君的倚重,时常被孟尝君叫到身边,一起商议诸多重要之事,冯谖也凭借自己的智慧,继续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他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稳固在薛邑的根基,也寻求再次在齐国朝堂上施展抱负的机会。冯谖运用自己的先见之明替孟尝君在薛邑做了善事,所以在孟尝君落魄的时候,大家才没有抛弃他。
第六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废物利用,要做到物尽其用,因此才不会有被抛弃的东西。就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自己才能不是一个废物,才能不被别人嫌弃。但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要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来修行体、正衣冠。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古代,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便是如此。唐太宗心怀壮志,欲开创大唐盛世,但身为君主,在施政过程中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魏征曾是李建成的幕僚,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
李世民并未因魏征曾辅佐自己的对手而弃之不用,反而看到魏征身上忠诚耿直、深谋远虑的优点。魏征多次在朝堂之上,针对李世民的决策提出不同意见,如反对对西域用兵,称国内民生初定,应以休养生息为主,李世民起初不悦,但冷静后思考魏征之言确有道理,从而避免了可能因穷兵黩武带来的国内动荡。
李世民以魏征为镜,不断修正自己的为政之道,在纳谏与自省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而魏征也因李世民的虚心纳谏,得以充分施展才华,君臣二人相互成就。他们的故事正体现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李世民善用魏征之贤,而魏征的存在也促使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如同珍视万物般珍视人才,使得大唐在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为后世传颂。 “是谓袭明”的“袭明”有因袭、含藏智慧的意思。善人所拥有的这种智慧,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善良,还包括对事物规律的洞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他们就像一座智慧的灯塔,这种智慧之光可以被不善人所借鉴。
从智慧传承方面来说,善人在社会生活、为人处世等诸多事务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正确的认知方式,是不善人急需汲取的精神养分。比如,在古代的手工艺行业中,有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善人),他们对待手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并且诚信经营。而一些年轻学徒(不善人)刚开始可能会有偷工减料、急于求成的想法。老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对工艺的尊重、对品质的坚守等理念传授给学徒,这就是智慧的传承。
从自我完善角度看,不善人面对善人这个“师”,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善人时,就有了自我完善的动力。就像三国时期,吕蒙一开始只是一个勇猛的武将,文化素养方面有所欠缺(不善人),但在孙权(善人)的劝诫和引导下,吕蒙开始勤奋读书,最终学识大涨,让鲁肃都刮目相看。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