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作战之时,万不可轻易派遣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之人前往战场。相反,应当委以重任于那些精通兵法韬略、善于行军布阵、身经百战的勇武将领们。唯有如此安排,方可确保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句,(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打仗显然是一件不好的事,各种损失和人员伤亡,不是每个兵卒想看到的,也不是每个君主想看到的,能不打,就不打,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尸横遍野,这种情况谁都不想看到,能坐下来商量的就坐下来好好聊聊。
征战沙场,刀枪无眼,生命转瞬即逝,万千家庭因此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商业凋敝,经济几近崩溃。士兵们背井离乡,亲离子散,非为战争而生,实乃为保家卫国、守护和平而身赴险境。而于君主而言,战争意味着国力的损耗、民心的动荡,绝非轻易开启之途。每念及战争之惨烈,尸横遍野之惨状,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是以,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之可能,皆应摒弃武力,选择坐下来,以理性平和之态,心平气和地协商交流。于谈判桌上,各方陈述利害,寻求共赢之法,以避免战火纷飞,让百姓重归安宁,使经济得以复苏,社会重归稳定繁荣。如此,方能彰显人性之善,顺应天下大势,减少杀伐之气,为苍生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此乃用兵之上善之道也。
第三句,(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古往今来,战争的风云变幻莫测,而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始终清晰深刻。老话说的“伤敌一千,自损两万五”,便是对那些盲目而惨烈战争的生动写照。即便在战场上获得了胜利,可若己方损失惨重,这样的胜利又何来光彩可言?
真正的战争艺术,应是在追求胜利的同时,将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才是令人钦佩的真本事。那种单纯依靠不断地投入人力,互相“送人头”式的打法,绝非值得称道的能耐。毕竟,在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前线,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大多是那些普普通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怀揣着热血与赤诚,却也承载着亲人们的牵挂与担忧。
当战争仅仅依靠拼人力去取胜,那与残酷的屠戮又有何异?或许疆土在战火中得以扩张,但代价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人口越来越少,社会的元气大伤。这样的胜利往往只是一时的,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家园和无数破碎的心灵。我们应当铭记,战争永远不是目的,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只有珍惜生命,珍视和平,用智慧与理性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句,(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
这一句好理解啦,要是以最低的损失打了胜仗,那将会被载入史册。就好比毛爷爷的神来之作,《四渡赤水》。赤水河,蜿蜒于川黔滇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军事传奇——四渡赤水战役。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临危受命,指挥红军面对蒋介石精心部署的围追堵截。首次渡赤水,红军避实就虚,向西挺进川南,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初步展现出灵活机动的战略意图。然而,蒋介石迅速调整部署,妄图将红军围困于长江以南。毛主席果断决策,二渡赤水,杀了个“回马枪”。红军如猛虎归山,直扑娄山关,激战之后攻克此关,继而重占遵义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也让蒋介石的计划落空。
此时,蒋介石恼羞成怒,亲自飞抵重庆督战,调集各路大军向遵义地区压来。毛主席却镇定自若,指挥红军三渡赤水,佯装北渡长江,再次引得敌军主力纷纷向川南奔去。就在敌人被牵着鼻子走的时候,红军突然四渡赤水,折回贵州,迅速向南挺进,突破乌江天险,直逼贵阳。蒋介石在贵阳城内惊恐万分,急调滇军前来“救驾”,红军却借此机会,虚晃一枪,迅速西进云南,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远远甩在身后。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在这一来一往、忽东忽西的运动战中,红军巧妙周旋,变被动为主动,书写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军事智慧与战略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要是以最大的牺牲打了败仗,那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就好比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是挥师南下,此时的曹操兵力达二十多万,而南方的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