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39章 这些道理,先生不教

第39章 这些道理,先生不教

鲜。如郑庄公与周桓王之间的繻葛之战,郑庄公作为诸侯,公然与周桓王率领的王师对抗,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这是对周礼中“尊王”原则的公然践踏。诸侯们表面上虽仍遵循一些礼仪形式,但实际上已不再忠诚于周王室,不再坚守道德和信用,只是将“礼”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和争夺霸权的工具,导致了天下大乱,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这正体现了“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叔孙通制礼

汉初,刘邦初定天下,群臣在朝堂上常常喧哗吵闹,甚至拔剑击柱,毫无秩序。叔孙通向刘邦建议制定礼仪制度,以规范群臣的行为。于是叔孙通根据先秦古礼及秦代的部分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新的礼仪规范。在新礼仪实施后,朝堂上秩序井然,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然而,在老子看来,这种礼仪的制定和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社会忠信已薄,人们缺乏内在的道德自觉,需要外在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行为。同时,这种过于注重形式的礼仪,可能会导致人们只追求表面的规范,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德修养,成为“愚之始”。

王莽篡汉

王莽在西汉末年,以儒家经典中的“礼”为幌子,进行了一系列看似符合礼仪道德的行为,如克己奉公、礼贤下士等,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和支持,被视为道德楷模和挽救汉室的希望。然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是篡夺汉朝的天下。他的行为看似遵循了“礼”,但实际上却是对忠信的背叛,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最终他的篡汉行为引发了天下大乱,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也印证了“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观点。

以下是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相关的历史典故:

崔挺的坚守

《魏书·崔挺传》记载,在一次官员选拔中,参选者争着夸大自己的等级成绩,希望借此升官。崔挺却一句也不说,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不投机取巧,即使在别人眼中他的这种“迂腐”行为可能会错失晋升机会,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透着敦厚朴实。崔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王安石的变法之争

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在变法过程中,一些人出于私利,表面上积极支持变法,实则借机谋取私利,利用变法中的一些政策漏洞为自己聚敛财富,追求表面的政绩和个人的荣华富贵,这些行为导致了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争论和社会的动荡。而王安石本人推行变法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他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来增强国家的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变法最终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王安石的出发点和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处其实,不居其华”的精神,他注重实际的改革效果,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和个人的虚名。

海瑞的为官之道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他在为官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与官场中的不良风气同流合污。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如推行清丈土地、均平赋役等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在生活上,他极为节俭,过着清苦的生活,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奢华。海瑞的行为体现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精神,他立身敦厚,存心朴实,不被官场的虚华和世俗的利益所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百姓谋福祉,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