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的常规规律,强调了和谐是自然和社会的常态,如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人类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
知常曰明
认识到这种常规规律就是明智的,提醒人们要了解和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能违背。
益生曰祥
过度追求生活享受反而会带来不祥,意味着过分贪图物质享受、欲望膨胀,会打破和谐状态,引发不良后果。
心使气曰强
用意志控制血气、欲望是真正的刚强,倡导人们要通过内心的修养和意志的力量,克制不合理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
第六句: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其意思是:动物或者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老。衰老后,就会慢慢褪去本有的生机,没有了生机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规律就会灭亡。世间万物的轮回交替就是这个道理 。”
这短短数语,实则蕴含着道家对宇宙万物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在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植物从破土而出的嫩绿新芽,历经繁茂生长,最终在秋风中凋零枯萎。动物亦是如此,幼崽时充满活力,茁壮成长至壮年,而后随着岁月流逝,身体机能衰退,走向衰老。当生机不再,生命便如同离水之鱼,失去了在自然长河中继续遨游的能力。
这句话内涵深刻,鲜明地体现了道家对于自然规律和生命发展的独到见解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既定的轨迹与节奏,如同天体按轨道运行一般,不可随意偏离。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过度追求强壮与极速成长。就像拔苗助长中的禾苗,本应遵循自身生长规律,却因人为强行拔高,最终枯萎而死。如果一味地贪求迅猛发展,过度消耗自身能量,就如同燃烧过快的蜡烛,虽一时明亮耀眼,却会过早燃尽。
这无疑是在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才是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道。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事业的拓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不应强行妄为、急功近利。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规律,才能让生命之树常青,让事物在稳定且持久的轨道上,实现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在自然的怀抱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说一些修道之人感化动物的典故吧。
法融禅师与百鸟衔花
话说那牛头法融禅师,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下的石室之中潜心修习禅定之术。此山景色秀丽,然却也暗藏危机,因这牛头山一带时常有猛虎出没,令人闻之色变。然而,自从法融禅师入住此间石室之后,那些凶猛的老虎竟似销声匿迹一般,再也不见其踪影。
某一日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就在此时,一条足有丈余之长的巨大蟒蛇悄然出现在石室洞口。它身躯粗壮如桶,鳞片闪烁着寒光,令人望而生畏。这条巨蟒就这样静静地盘踞在洞口,整整待了一天一夜。期间,法融禅师始终稳坐于石室内,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禅修,对于洞外的不速之客毫无所动。最终,或许是意识到这位禅师的定力非凡,巨蟒自行缓缓离去,消失在了山林深处。
而更为奇特之事还在后头。不知从何时起,常常会有一群灵动的小鹿来到石室门前。它们或卧或立,安静地伏在那里,仿佛在虔诚地聆听法融禅师讲解经文、阐述佛法之道。这些小鹿们目光清澈如水,神情专注而又温顺,似乎完全沉浸在了禅师的教诲之中。不仅如此,就连天空中的鸟儿们也被吸引而来。每逢法融禅师讲经之时,便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口衔鲜花,翩翩飞来,将那娇艳欲滴的花朵放置于石室前,以此作为对禅师的供养。一时间,花香四溢,鸟鸣婉转,与禅师的诵经之声相互交织,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景象。
九仙山僧人感化老虎
话说在明代的时候呀,那德化九仙山可真是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地方!因为这山中啊,竟然有着众多凶猛无比的老虎出没,给当地的居民和山里的僧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些聪明勇敢的僧人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精心地架设起一种被称为“虎橱”的陷阱装置,专门用来捕捉这些可怕的猛虎。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有不少老虎落入了他们设下的圈套之中。
然而,令人惊奇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当僧人们成功抓住一只活虎之后,并不会立刻将其杀死或者赶走。相反,他们会选择静静地坐在老虎面前,开始长达数天甚至数夜的打坐念经。那低沉而悠扬的诵经声在山林间回荡着,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