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句: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道的不说,爱说的不一定是真的知道。这就隐喻了一个大道理。也是一个大忌讳。
知道真相或者原因的不会轻易说出来,就能免去不必要的麻烦。爱说闲话的人,并不一定知道真相或者原因。
老话不是说了嘛,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大家也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
不过,就是有很多人忍不住,管不住自己的嘴,要记住〔话多不值钱,别人会越听越烦〕。
第二句:
(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
这三个‘其’看是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老子怎么就写到一起了呢?只能从第三句来找,因为和第三句是呼应的。但是也要知道是什么意思。
塞其兑:“兑”有孔窍之意,这句话是说要堵塞住感官的孔窍,过滤掉来自外界的负能量,避免外界过多的干扰和诱惑进入内心。
闭其门:这里的“门”也指人的感官通道等,意思是关闭对外界纷繁复杂信息的接收之门,保持内心的平静。
挫其锐:指要磨去自己的锐气,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争斗,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
第三句:
(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
字面意思
“解其纷”:过滤掉了来自外界的负能量,就能化解纷繁复杂的矛盾与纷争。
“和其光”:意思是只有关闭对外界纷繁复杂信息的接收之门,保持内心的平静。就能调和自己的光芒,不炫耀、不张扬。
“同其尘”:只有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争斗,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才能与尘世中的万物相同,不刻意凸显自己。
这三句话体现了道家的一种处世哲学和境界,即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时,应保持平和、超脱的心态,避免卷入无谓的纷争,不显露锋芒,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一种“道”的境界。
“是谓玄同”承接前文“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超越世俗分别的境界。它强调了一种超越个体主观认知和世俗差异的状态,摒弃了亲疏、利害、贵贱等区分,以一种更为深远、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
说简单了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四句: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因此不能与它亲近,也不能与它疏远。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能用它来获取利益,也不能因为它而受到伤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能因为有了它而肆意敛财,也不能因为有了它而使自己假装卑微。
“故为天下贵”:只有这样做才能被天下人所尊崇。
内涵的什么道理呢?
这段话深刻地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念的境界。它隐喻着,达到“忘我”境界,不受世俗的亲疏、利害、贵贱等观念的影响,是一种超越了个体主观情感和利益考量的存在。它所传达的道理是,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偏见和功利之心,以一种更加客观、平等、超脱的态度看待万物和芸芸众生,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说几个关于这一章的佛家典籍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它教导人们观察宇宙万物自性本空,从而证入一种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理想精神境界,达到心无挂碍,除去一切苦,与道家追求的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境界有相似之处。
有空的时候就静下心来背一背。
《金刚经》
这部经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导人们不着事相,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与道家的“塞其兑,闭其门”等所表达的减少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思想相通。
《六祖坛经》
其核心思想“见性成佛”“即心即佛”,注重内心的觉悟,与道家通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方式达到的内心境界有一定的共通性,都强调个体内在的修行和觉悟。
再说几个关于这一章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