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大致意思是,用正道治理国家,用奇谋战术用兵,以不扰害百姓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根据以下几点:天下的禁令忌讳越多,百姓就越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奇异的物品就越多;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好静,百姓就会自然端正;我不生事,百姓就会自然富裕;我没有私欲,百姓就会自然淳朴。”
以上我不反驳,也不发表意见。
说说我自己的见解,希望各位陛下能给予指点和支持,谢谢。
第一句: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
短短十三字,却蕴含着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政治与军事智慧 。
以正道治理国家,意味着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推行合乎道德与法理的政策。在法律层面,做到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为民众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在经济领域,重视民生,鼓励农桑,促进商业合理发展,保障百姓的基本物质需求。如此一来,国家根基如同扎根于厚实土壤的巨树,坚不可摧。民众信任政府,社会凝聚力增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基础。
以奇谋用兵,是在军事对抗中不拘泥于常规战术。将领需精准洞察战场局势,利用敌方的疏漏与预判失误,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看似将军队置于绝境,却激发了士兵的斗志,同时让敌军产生轻敌之心,最终大破赵军。这种打破常规的奇谋,往往能在战争中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出奇制胜。
以无事取天下,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度干预百姓生活。政府减少繁杂政令与苛捐杂税,让百姓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安居乐业。民众得以安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社会自然和谐稳定。长此以往,国家便会在悄无声息中走向繁荣昌盛,实现长治久安的理想局面。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治国安邦的智慧体系。
说两个关于这一章的典故吧。
大家也能更好的理解这一句。
在清朝的历史中,有许多故事体现了这一理念的不同侧面。
康熙智擒鳌拜:
以奇用兵与政治智慧的结合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年少登基,朝政大权被鳌拜把持。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甚至公然挑战皇权,对朝廷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时的康熙皇帝虽贵为天子,但实际权力受限,宛如被困牢笼的幼狮,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施展。
面对鳌拜的权势,康熙深知不能贸然行动。若直接下令抓捕,鳌拜手握重兵,党羽众多,很可能引发一场血腥政变,局面将难以控制。于是,康熙决定以奇谋制胜。他表面上对鳌拜不加约束,甚至给予更多的赏赐和荣誉,让鳌拜放松警惕。同时,康熙以陪伴自己练习摔跤为由,召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满族少年入宫。这些少年每日在宫中嬉笑玩耍,进行摔跤训练,看似只是皇帝的娱乐活动,实则是康熙精心组建的一支秘密力量。
鳌拜看到康熙沉迷于玩乐,以为皇帝胸无大志,对自己毫无威胁,便更加肆无忌惮。终于,在康熙认为时机成熟之时,他安排这群少年在鳌拜进宫奏事时将其一举擒获。当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宫殿,还未反应过来,就被一群突然冲出来的少年紧紧抱住。这位久经沙场的权臣,就这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康熙用奇谋制服。
康熙智擒鳌拜,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即“以奇用兵”,更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康熙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以最小的代价夺回了朝政大权。此后,康熙得以施展自己的治国方略,开启了“康乾盛世”的辉煌篇章。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践行了“以正治国”的理念。
乾隆与“一口通商”:政策背后的利弊权衡
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