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五十九章 福之所倚,祸之所伏。

五十九章 福之所倚,祸之所伏。

,或者百姓在言论中对政令稍有不满,就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政察察”的环境下,民众为了自保,变得狡黠多诈。他们表面上对政令唯命是从,内心却充满了抵触情绪。

尽管商鞅变法在短期内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但由于后期过于严苛的治理方式,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支持,最终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这一历史事件表明,过于严苛的政治治理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某些目标,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侵蚀民众的信任,引发诸多负面效应。

萧规曹随与商鞅变法后期的不同景象,鲜明地展现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治国理政应当秉持宽严适度的原则,为民众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繁荣昌盛。

第二句: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因祸得福,因福得祸。有人说怎么可能呢?

先说( 祸兮,福之所倚 ),历史上因祸得福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就比如。

最着名的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大家都叫他塞翁。塞翁养了许多匹马。

有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得知后,都来安慰他,觉得这是一件倒霉的事。塞翁却笑笑说:“丢了一匹马,说不定还会带来福气呢。”邻居们都觉得他在自我安慰。

过了几个月,那匹走失的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夸他运气真好。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听了,都觉得他有些多虑。

塞翁有个儿子,很喜欢骑马。他看到这匹匈奴骏马后,非常兴奋,就骑上去试了试。结果,由于马比较烈性,儿子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又来安慰塞翁,塞翁却平静地说:“这也许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摇头,觉得塞翁太奇怪了,儿子摔断了腿怎么还能是好事。

不久,匈奴大举入侵,边塞的青壮年都被征召入伍,去打仗了。很多人都战死在沙场。而塞翁的儿子因为腿断了,不符合征兵的条件,就留在家里,保全了性命。

崔浩国史之狱后魏收着《魏书》

北魏时期,崔浩奉命修撰国史。他为人耿直,在修史过程中,如实记载了北魏皇室一些早期不光彩的事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到国史后,非常愤怒,认为崔浩这是在暴露皇室的隐私,于是以“暴扬国恶”的罪名,将崔浩处死,同时受牵连被诛杀的还有崔浩家族以及众多姻亲,这就是着名的“崔浩国史之狱”。

这一事件让当时的文人都十分恐惧修史之事。然而,这却给魏收带来了机会。魏收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接受了撰写《魏书》的任务。吸取崔浩的教训,魏收在记载史实的时候更加注意措辞,同时也能够比较公正地记录北魏一朝的历史。

《魏书》成书后,虽然也有很多争议,但毕竟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魏收也因为这部史书在史学界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从某种程度上说,崔浩的悲剧为魏收的成就提供了铺垫,魏收算是因祸得福。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交战。越国在会稽之战中惨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吴王夫差同意了勾践的求和,但要求勾践夫妇到吴国为奴。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做着各种低贱的工作。他住在阖闾墓旁的石屋里,为夫差喂马,夫差出行时,勾践还得在车前为他牵马。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多次建议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夫差不听。

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却一直暗中积蓄力量。三年后,夫差认为勾践已经真心臣服,便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房梁上吊着一个苦胆,每天起床后和吃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复仇。

勾践重用范蠡、文种等贤臣,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的国力逐渐强大。终于,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成功复仇,吴国被越国所灭。勾践也从一个战败被俘的君主,成为了春秋一霸,因曾经的苦难而收获了最后的辉煌。

因祸得福,咱们在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或者听说过,有可能也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