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困难和处理重大事务时,需要具备的一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态度和方法。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事情困难就望而却步,而应该从容易的部分入手,逐步推进,通过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最终攻克难关。同时,做任何大事都要注重细节,不能好高骛远,只有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好,才能成就大事。它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也为人们在做事、治学、理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句话虽然没有关系这一句的历史典故,但有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能体现这一理念,比如: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深知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事。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一些容易实施且能让百姓直接受益的事情做起,比如鼓励耕织,先让百姓看到变法带来的实际好处,赢得百姓信任,树立变法权威。同时,商鞅对变法的各项措施都考虑得极为细致,从法律条文的制定到具体的执行细则,从对不同阶层的规定到对各种情况的应对,都一一明确,最终使变法得以成功推行,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李冰修建都江堰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时,面对的是治理水患、灌溉农田的天下难事。他们先从勘察地形、了解水情等容易的基础工作做起,通过对水流走向、地势高低等细节的精确把握,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方案。在修建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细节,如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等关键部位的设计和施工都精益求精,历经多年,终于建成了这一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诸葛亮治理蜀汉
诸葛亮治理蜀汉时,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他在制定国家政策和战略时,充分考虑到蜀汉的国情和各方利益,从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事训练等基础且易操作的事情抓起,逐步增强国家实力。在具体事务上,他注重细节,如在军队管理中,对兵器制造、粮草运输、士兵训练等都有详细规定和严格要求,使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能长期保持稳定,成为一方强国。
第五句: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字面意思:圣人始终不做自认为是大事的事情,反而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圣人不刻意去追求做大事、求大功,而是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注重积累,最终成就了非凡的功绩。“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说那些轻易许下承诺的人,必定很少能够信守承诺;总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在实际做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为轻易承诺说明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缺乏对事情的慎重态度,所以难以兑现;而把事情想得简单,就会忽视其中的复杂性和潜在问题,实际操作时就会困难重重。
隐喻:这两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前一句隐喻人们不应好高骛远,要保持谦逊、低调和务实的态度,注重从基础和细节做起,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来实现目标,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大”而忽视了实际的行动和积累。后一句则是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谨言慎行,对待承诺要严肃认真,充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事情的难易程度,不要草率行事,同时要对困难有充分的预估和准备,避免因盲目乐观而陷入困境。
最后一句: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哲学智慧。圣人深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不会轻视任何事情,在做事之前就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好周全的准备,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去应对。正因为这种提前的预判和充分的准备,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原本可能出现的困难都被提前化解或顺利克服,所以到最后就感觉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解决的了。
以下是一些有关这一句的历史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怀揣着推行仁政、恢复周礼的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深知这一使命的艰难,但没有丝毫懈怠。在周游过程中,孔子预见到会遭遇各种困难,如不被理解、遭受冷遇甚至生命威胁等。他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曾被困,断粮多日,但他提前就做好了面对艰难困苦的心理准备,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讲学授道,传播自己的思想。正是因为孔子把推行理想当作极其困难的事去对待,做好了各种应对准备,所以尽管历经磨难,他的思想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