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八十一章 国无大小多经济,人无穷富常来往

八十一章 国无大小多经济,人无穷富常来往

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偿巨额赔款,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兴衰规律。也是历史的自然规律。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可提高生产效率等。但老子认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人们不需要使用这些先进器具。因为使用先进器具可能会引发人们的贪欲和争斗,破坏社会的自然和谐状态。这体现了老子对自然、质朴生活的追求,反对过度依赖物质文明而导致人性的异化。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意思是让百姓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不轻易冒险,不轻易迁徙到远方。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安于现状,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或其他原因而背井离乡。这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使人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安居乐业,遵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二句:

( 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有舟车,无所乘之:关联上一句老子美好的想象,意思是说出门有车,出海有船,不用客气,随便坐。这就能呈现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社会景象。

有甲兵,无所陈之:是指战甲和士兵是用来保卫民众,扞卫自己的国家的,不是吃了玩,玩了吃,作为摆设的,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随地做好进入战斗状态。

有的人解释为: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但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用它们。表示在这个理想社会里,没有战争,没有冲突,人们不需要用兵器来扞卫自己或发动战争,兵器铠甲等都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不是扯犊子嘛。没有边疆将士们的守护,别说中秋,新年,平安夜啦,那都得是清明节。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字面意思是说,让百姓恢复到用结绳记事的状态。结绳记事是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记录信息的一种原始方式。

这里意味着人们回归到一种简单、纯真、没有复杂文化和技术干扰的生活状态,没有繁琐的文书、契约等,生活简单而纯粹。

老子要表达的思想是

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复杂和纷争,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功名利禄等,从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本真。他主张回归到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人们安于自己的生活,不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驱使,舟车不用是因为人们不追求远方的利益,结绳而用是回归到简单的信息记录和生活状态,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生活。

对和平无争社会的期盼:“有甲兵,无所陈之”体现了老子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在他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百姓深受其苦。他认为战争是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重要原因,所以希望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暴力的社会,人们无需用甲兵来互相伤害,大家都能和平共处。

对“无为而治”理念的倡导:从整体来看,这几句话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体现。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社会自然发展,不要推动技术的过度进步,不要激发百姓的欲望和争斗。让百姓在一种看似原始、简单的状态下生活,这样反而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种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设想。

第三句: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了美好生活,就能,吃好吃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过美好的生活,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左邻右舍和睦相处,鸡鸭成群,忠犬看家护院。这景象,想想都美的慌。这也是老子,想要的生活。

可是前边都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最后却说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句。总感觉那么的突兀。真是老子自己写的呢?还是后人加进去的呢?还是老子另有隐喻呢?

好好的生活为什么就不相往来呢?

老子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是后人加进去的,我感觉应该是〔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就解释的通啦。意思很明显啦,就是说,邻居互相之间,就算慢慢老去变了模样,也会互相走动。多好的画面,多和谐的景象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