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20章 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第20章 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善欲,食欲,性欲,贪欲,意欲,恶欲)。善欲就是心存善念,总想做点行善积德的事。食欲,见了好吃的走不动,馋的直流口水。性欲对性生活有极度的需求。贪欲就是见了什么好东西都想占为己有。意欲就是遇到问题总能不由自主的想到解决的办法。恶欲就是无时无刻不想干点缺德带冒烟的事。

七魄(中医认为人有七魄,分别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尸狗是指人睡觉时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功能;伏矢主要和人体消化后的糟粕有关;雀阴和生殖功能等在夜间的状态有关;吞贼是指能清除人体外来的有害因素;非毒可以理解为化解毒素;除秽意为清除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臭肺和呼吸调节有关。不过这更多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八情(育情,亲情,同胞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恩情,仇恨)。这个大家也都懂。

九窍(肛门,下阴,嘴,俩鼻孔,俩眼睛,俩耳朵),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说几个有关这一章的典故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汉初无为而治:秦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高度依赖所谓的“圣智”,通过复杂的律法和制度来控制百姓。然而,秦的苛政导致民不聊生。汉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府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干预,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的智慧型管理。例如,在经济上,政府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自由地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这种“绝圣弃智”的治理方式,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真正实现了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魏晋时期,社会上崇尚名教,讲究仁义道德,但这种仁义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虚伪。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当时社会上很多人打着仁义的旗号,实际行为却与之相悖。嵇康等人反对这种虚伪的仁义,主张回归自然本真的情感。他们认为,如果摒弃这种被扭曲的仁义观念,百姓之间真正的孝慈之情反而能够得到恢复。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人们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仁义之名而做出孝顺等行为,而是基于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得家庭中的孝慈关系更加纯粹。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鲁国漆园吏庄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上功利之风盛行,人们追求技巧和利益。庄子在《庄子·胠箧》中提到“圣人生而大盗起”“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当时,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富等利益,频繁发动战争,民间也有很多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盗窃等行为屡见不鲜。如果能够摒弃过度追求技巧和利益的风气,人们的欲望就会减少。例如,在一些偏远的乡村,百姓们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没有太多精巧的工具和对利益的贪婪追求,相对而言,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就很少发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