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祸已远离”。坚持默默行善,虽不一定能立刻看到福报的降临,但却能在无形之中远离灾祸,净化自己的心灵,行善积德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心慈面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网上有好多,在大海边集体放生的,有在半路截停拉着牛羊大货车的,还有好些个进山辟谷的,更有些隔三差五吃斋念佛的。可你得想想,几个人心血来潮啦,来菜市场买几条鲤鱼大张旗鼓的用车拉着,口里还不停的念着阿弥陀佛,到了海边,一边放生,一边祷告:鱼儿们~去吧~你们自由啦,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吧;。放完生,如释重负心里还挺美。可你没想想,那鲤鱼是淡水鱼,大海里都是食物链,进了大海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是你功德圆满。
还有就是半道上截停拉着牛羊大货车的,你认为你救几只羊,救几只牛,就七级浮屠啦!?可拉倒吧,人家司机一家老小,谁养活啊!?动物尊贵还是人尊贵啊?你可以不吃,但是你不能阻止别人养家啊!没事进山辟谷,的就不说了。隔三差五吃斋念佛的有的是虔诚,有的就是过程,今天头脑一热,沐浴更衣,焚香祷告,明天大鱼大肉,胡吃海塞。济公见了你都得甘拜下风。
第三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从道德和心灵层面来讲,这句话可以象征着一个人内心高尚的道德防线。一个真正有坚定道德操守的人,不需要外在的约束(关楗)来强制自己不做坏事。这种人的自我约束是源于内心的良知和对正义、善良等价值观的坚守。就像那些身处诱惑众多的环境中,却能坚守原则的人,他们凭借的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力量。例如历史上的于谦,面对官场的诸多诱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坚守廉洁奉公的原则,不需要外界的监督机制来保证自己不贪污腐败,这种自我约束完全是靠自己的品德修养达到一种坚不可摧的状态。
第四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在老子的思想中,“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蕴含着深邃的智慧。“绳”,从字面意思看可以解释为绳索,但在此处已超脱了简单的实物概念。从字面来看,它似乎只是一种捆绑的工具,可实际上,当与“善结”相连,便有了更深层次的隐喻。
它并非仅仅局限于绳索之意,若理解为红线、结缘或者善缘,也别有一番深意。常行善事之人,犹如在世间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善网,这网便是由无数善缘交织而成。每一次的施善之举,都是在为这张善缘之网增添丝线。比如在他人困苦时慷慨相助,于危难之际伸出援手,这些善举会在施善者与受助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而强大的联系。即使施善者无意于回报,受助者却会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这种善缘不像有形的绳索那般直观,却有着比绳索更坚韧的力量,它不会被岁月侵蚀,不会被利益冲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紧紧地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它超越了世俗的契约与约束,凭借着人性中的美好与感恩,构建起一种牢不可破的关系。
第五句,“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真正的慈善家与贤德之人,都是菩萨的化身,行走于尘世之间。乡村田野,以前修行之人居多,他们心怀慈悲,游历四方,他们救人,并非仅仅出于一时的怜悯或功利的目的,而是源自对生命的敬重与对人性本善的坚信。在救助过程中,他们因材施救,针对不同人的困境与特质,或给予物质的援助,或提供精神的鼓励,或引导其重拾生活的技能与信心。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行善积德也是一种修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常善救人”的真谛,让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灵魂都能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记得有个关于孟尝君的典故,好像叫《冯谖讨债》,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他在自己的封地薛邑放了许多债,以获取利息来维持自己的开支和门客的费用。然而,时间一长,许多债务都难以收回,孟尝君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他决定派一名门客去薛邑讨债。他挑选了一个叫冯谖的门客。冯谖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机灵与聪慧。他平时在门客中并不起眼,但孟尝君觉得他或许能担此大任。
冯谖整理好行装,问孟尝君:要完账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说:家里什么都不缺,你看着买吧;。冯谖带着孟尝君的嘱托,踏上了前往薛邑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了齐国百姓的生活百态,心中对此次讨债之行也有了自己的盘算。当他到达薛邑后,并没有立刻像其他讨债者那样严厉地向百姓催债。相反,他先是深入了解了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和债务详情。
他发现,许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