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不善人以善人作为对照,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完成自我的完善,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袭明”,即通过学习善人来获得隐藏在善举和正确行为背后的智慧。
第七句,(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意思可以从社会生态和个人成长的动态平衡角度来理解。从社会生态层面来讲,“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表明一个健康的社会结构需要善人和不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社会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善人和不善人如同不同的生物角色。不善人代表着社会中的一些负面行为和观念,他们的存在可以促使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维护社会正义、传播正能量。
例如,在古代社会,有盗贼横行的现象,这时候正义之士(善人)就会站出来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盗贼的存在(不善人)虽然是一种社会危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激发了善人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执法能力、救助受害者的能力等),并且推动社会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和治安体系。如果善人不重视这种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忽视了不善人对社会结构的这种反向刺激作用,即便有聪明才智,也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方面陷入迷茫。
从个人成长的动态平衡来看,个人在社会中不断地与善人和不善人交往互动。不善人的存在为善人提供了检验自己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机会。比如,当善人遇到别人的嫉妒(不善人的一种情绪表现),这就考验他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善良和宽容。同时,善人也需要借助与不善人的交往来强化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善念能够在改造不善人方面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不善人对于自己成长的价值,不愿意接纳这种对立的关系并从中汲取经验,就会失去平衡。而“是谓要妙”强调的是认识到这种动态平衡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是一种很高层次的人生智慧,只有把握好这种关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