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恶性循环。
第三句,(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
从个人成长与品德修养的层面来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意味着当我们追求一个目标并达成了预期的结果时,就应该适可而止,而不是凭借这个成果去逞强或炫耀。“果而勿矜”教导我们即便取得成功,也不要自我矜持,因为过度矜持会让我们变得傲慢,固步自封,阻碍自身进一步的发展。“果而勿伐”是说不能到处宣扬自己的功绩,吹嘘自己的能力,否则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容易让自己迷失在虚荣之中。“果而勿骄”提醒我们在收获成果后不可骄傲自满,骄傲会使我们放松警惕,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和谦逊学习的态度。“果而不得已”则是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取得成果是形势所迫,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主动欲望,要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不将成果完全归功于自己。“果而勿强”再次强调不要因为有了成果就变得强硬、霸道,要懂得收敛,保持平和、宽容的心境,这样才能在后续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不断积累善果,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说简单点,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谁要不服,喜提新坟。
在军事层面,这反映了老子反对穷兵黩武。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许多诸侯和将领为了扩大领土、彰显威名,过度使用武力。但老子认为,“善有果而已”,即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目的就可以了。比如,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和楚国交战。他最初的目的是获得诸侯的认可,稳定自己的地位。在战争胜利后,他并没有乘胜追击,过度地打击楚国,这体现出一种“果而勿强”的智慧。如果晋文公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继续大规模地进攻楚国,很可能会引发楚国更强烈的报复,也会让其他诸侯感到不安,导致局势更加复杂混乱。能不打仗,尽量别打,要是打仗苦的还都是老百姓。
在为人处世方面,它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个人做好事或者取得成果后,不能骄傲自满、自我夸耀。就像古代的赵盾,他作为晋国的大夫,辅佐君主,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但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一直兢兢业业。如果赵盾在有了功绩后就开始矜伐、骄纵,很可能会引起君主的猜忌和其他大臣的嫉妒,给自己和国家都带来灾祸。“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一些关键战役的决策上体现了这句话的智慧。例如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取得胜利后,他并未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选择巩固已得成果,稳定局势,避免因过度扩张导致根基不稳,这体现了“果而勿强”.
治国理念方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国家,在对待功臣和官员的问题上,起初他对功臣论功行赏,予以任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为巩固皇权,他对一些功臣举起了屠刀,这一过程中他若能遵循“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或许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使君臣关系更为和谐,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个人修养方面
朱元璋出身贫寒,最终成为皇帝,其经历使他性格复杂。若他能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来要求自己,在取得天下后不过分炫耀功绩、骄傲自满,或许能减少其性格中的猜疑、残忍等负面因素,更好地治理国家,赢得臣民的衷心拥护.
后世影响方面
朱元璋的行为和决策对明朝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后期的一些极端做法,如废除丞相制度、实行重典治国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果他能秉持“果而勿强”等理念,适度调整政策,或许明朝的政治生态会更加健康,社会发展也会更加平稳.
总的来说,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有个好的结果。说别的都没用。
第四句,(老子曾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世间万物,各具其态。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优点和特长,俗话说“东西越用越坏,人越老越香”。就像古董陶瓷、字画玉佩、金银首饰等,历经岁月的沉淀,反而价值倍增,年数越老越被人视为珍宝。然而,从本质上来说,这却偏离了自然最本真的“道”。这些身外之物虽具价值,却无法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它们不能当饭吃,灾荒疫情期间还得是五谷杂粮,说别的都没用。那些身外之物如果一经炒作便会价值不菲,如果热度一过,那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