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39章 这些道理,先生不教

第39章 这些道理,先生不教

并非如此。不要忘了,即便我们不去宣扬这些善举,那些受到过我们帮助的人们心里自然是清楚明白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同样也是心知肚明。

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至理名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一心去做好事、行善积德,就不必过于忧虑未来的结果与回报。因为前方的道路总会充满光明,而我们那颗最初怀揣着善良与正义的心,永远都不能忘却。无论世事,岁月如何变迁,始终坚守住内心那份纯真和善意,才是最为珍贵且永恒不变的上德。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

人生在世,当以真诚和尊重待人,可若遇到这般冥顽不灵之徒,又当如何?你放下身段,卑躬屈膝,每一个礼节皆发自肺腑,换来的竟是他的视而不见,那不屑一顾的眼神仿佛将你视作蝼蚁。这般小人得志、目中无人的行径实在令人心寒齿冷!此时,何必再忍?挺直脊梁,扬起手掌,重重地朝那张傲慢的脸呼去,让他知道什么叫教养。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这句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为人处世达不到‘道’的境界,你可以做到有品德也行,如果做不到有品德的人,你可以做有仁慈的人也行,如果你连仁慈的人都做不到,那就做有义气的人,如果有义气的人也做不到,那就做个懂礼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层次的见解。就好比人们常说的,人不到,礼到就行,别人不到,礼也不到,那就耶熊啦。老话说的好,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真正讲究,有度量的人也不会计较那些条条款款,也不在乎谁有过失,谁办事不周。只有穷人才讲究那些,穷讲究,穷讲究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见过大世面,识大体的人都懂得道的精髓,故而能做到大智若愚。假装糊涂。

(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交友方面,男子汉大丈夫所结交的朋友必定是那些诚实守信之人,因为只有与这样的人相处,才能建立起深厚且稳固的友谊。相反,对于那些虽然拥有华丽的外表,但内心却狭隘自私、小肚鸡肠的人,他们会敬而远之。毕竟,这种人的存在往往只会给生活带来无尽的麻烦和困扰。

然而,事实上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都希望身边围绕着真诚善良的朋友,而非虚伪狡诈之徒。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正直的心,不贪小利,珍视诚信,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和平坦。

以下是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相关的历史典故: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对话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当达摩祖师到达广州与之见面时,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你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算不了什么功德。”梁武帝的行为是有意而为,目的和做生意类似,这种做法让功德变得有限,而真正的功德是无私的,所以达摩祖师才说梁武帝没有功德。这体现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中所蕴含的道理,即真正的德是出于本心、不求回报、不刻意为之的,而刻意追求、标榜自己的德,实则并非真正的有德。

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

汉文帝时,冯唐为人正直无私,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当时云中太守魏尚因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几颗首级而被削职,冯唐认为魏尚是难得的将领,不应因小过而受重罚,于是向汉文帝直言进谏,为魏尚求情。汉文帝最终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恢复了魏尚的官职。冯唐的行为就是一种“上德不德”,他出于对国家和人才的关心,不计个人私利和名声,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做了正确的事,体现了真正的德。

以下是与“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相关的历史典故或事例:

周王室的衰落与礼崩乐坏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诸侯国不再严格遵守周朝的礼仪制度,相互攻伐、兼并,以下克上之事屡见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