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第42章 道分上中下,人分三六九

第42章 道分上中下,人分三六九

是虚无缥缈的,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衡量。他们不理解道的内涵,对于那些相信道的人,他们觉得是在沉迷于一种虚幻的概念。

其实,道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与理解。当我们深入思考、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领悟到道的人,会在其中体会到生命的奇妙,而那些没有领悟到的人,或许会嘲笑他人的执着。

有一个典故和这个差不多,

有一回,风和日丽、碧空如洗,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领着聪明机智的大臣刘墉一同前往承德避暑山庄的大佛寺游玩。这座大佛寺庄严肃穆,香火旺盛,寺内供奉着一尊巨大而慈祥的弥勒佛像。

当他们步入大殿,一眼就望见了那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乾隆见状,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想要借此机会考考刘墉,顺便给他出个难题。于是,他面带微笑地问道:“刘爱卿啊,你看这弥勒佛为何对着朕如此开心地笑呢?”

刘墉眼珠一转,略加思索后,恭恭敬敬地答道:“回皇上,您可是文殊菩萨转世而来,乃是当世的活佛呀!今日您亲临此地,所以这弥勒佛见了您自然会喜笑颜开啦。”乾隆闻听此言,龙颜大悦,心中暗自得意。

接着,刘墉继续向前走去,当他走到弥勒佛跟前时,乾隆突然转过身来,再次发问:“那这佛见了你也是满脸笑容,这又是为何呢?”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刘墉稍作停顿,脑筋飞速转动起来。须臾之间,他灵光一闪,巧妙地回应道:“启奏皇上,这佛之所以看见微臣发笑,那是因为它觉得微臣愚钝无能,这辈子怕是都无法修成正果,成佛得道喽。”

乾隆听后,先是一愣,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他被刘墉这番风趣幽默且不失谦逊的回答深深打动,对其更是喜爱有加,从此之后对刘墉越发器重和珍惜。

(故建言有之:)

所以呢,我给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

什么建议呢?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那些真正洞悉大道奥秘之人,往往都会佯装糊涂。他们深知,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过于精明反而容易招惹是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与纷争。因此,他们选择以一种看似愚钝的姿态处世,实则内心清明如镜,洞察一切。

而那些真正领悟了大道精髓之人,则更懂得适时地隐退。当功成名就之时,他们不会贪恋虚荣和权势,而是悄然离去,回归宁静淡泊的生活。因为他们明白,繁华终有尽时,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不被世俗所扰,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道”。

然而,在修行“道”的这条漫长道路上,却是充满艰辛困苦的。一路上,人们将会遭遇无数的挫折与打击。这些挫折可能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人的误解甚至恶意攻击;也可能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对“道”的理解不够深刻。但正是这些挫折与打击,不断锤炼着修道者的心性意志,使其在历经磨难后愈发坚韧强大,最终得以突破重重障碍,接近那至高无上的“道”之真谛。

简单来说就是:

真正明白大道的人,都懂得装糊涂。

真正领悟到大道的人,都懂得隐退。

修‘道’的路上,是很辛苦的,会经受很多挫折和打击。

( 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

“上德若谷”

意思是崇高的德好像山谷。山谷因为地势低洼而能容纳万物。“上德”之人就像山谷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虚怀若谷,不自我炫耀,默默地包容和接纳一切。

“大白若辱”

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含有污垢。这里是说真正纯洁的品德或者事物,在世俗的眼光中可能会被误解、被玷污。因为它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的洁白无瑕,在众人皆醉的环境里,可能显得不合群或者被歪曲。天地都不全,人哪有全的道理啊。

“广德若不足”

具有广博高尚品德的人,好像总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够。这种人不会自满,总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他们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道德功绩,而是谦逊地对待自己的德行积累。

“建德若偷”

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这里的“偷”不是指偷窃,而是有懈怠、不刻意为之的意思。是说真正有建树之德的人,做事不会张扬,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在无为中实现有为。

“质真若渝”

本质纯真的东西好像浑浊。是说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