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四十九章 遇事不决,放空一切

四十九章 遇事不决,放空一切

后世的学术和社会风气。

以下是几个体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明朝故事:

朱元璋与明初的无为而治

在明朝初建之际,朱元璋深知国家历经战乱后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因此,他果断地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休养生息的政策,力求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首先,朱元璋大力鼓励开垦荒地,并给予丰厚的奖励。那些勇于拓荒的农民不仅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还可能享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被开垦成肥沃的农田。

其次,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朱元璋也毫不松懈。他明白水是农业的命脉,只有保障了灌溉水源,农作物才能茁壮成长。于是,他下令组织各地农民齐心协力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使得广袤的田野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

此外,朱元璋还积极推动移民屯田和军屯。通过将人口较为密集地区的居民迁移到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地方,实现了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军队参与屯田,则既解决了部分军需问题,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同时,朱元璋倡导农民广泛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如桑、麻、棉等。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多元化。

正是由于朱元璋实施的这一系列“取天下常以无事”的政策,明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农业产量大幅提升,商业贸易日渐活跃,为日后明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仁宣盛世时期的宽松治理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他们减少了对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致力于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政治上,任用贤臣,注重选拔人才,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使得朝廷政治清明。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洪武、永乐时期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朱高炽即位后,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活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朱瞻基时期,更是多次下诏减免税粮,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仁宣盛世”的局面,体现了统治者以无事取天下的智慧。

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动荡

明朝步入中后期,往昔的辉煌渐趋黯淡,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在岁月的侵蚀下开始出现裂痕。朝堂之上,政治腐败之风盛行,官员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成为公开的秘密,使得整个官僚体系运转失灵,行政效率低下,政令不通,难以有效施政,民众对朝廷的信任也逐渐丧失。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愈发猖獗。豪强大族、官僚权贵们利用手中的权势和财富,大肆兼并土地,致使无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沦为流民。这些流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陷入绝境,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而财政方面,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田赋流失,加上宫廷奢靡无度的开销以及各级官员的中饱私囊,财政危机日益加剧。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统治者病急乱投医,采取了一系列饮鸩止渴般的不当措施。为了填补财政的巨大亏空,不断增加赋税,使得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背负上了更为沉重的负担。不仅如此,还频繁发动战争,或是为了彰显国威,或是为了争夺边疆的控制权,然而这些战争并未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困境。这些做法导致社会矛盾如火山喷发般激化,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陷入了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局面,这无疑是“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生动写照。

值此危难关头,张居正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推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在整顿吏治上,他考成法,严格考核官员的政绩,裁汰冗员,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振,行政效率大幅提高。于边防建设方面,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加强北方边防,抵御外敌入侵,为国内的改革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的改革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防御得到加强,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然而,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众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