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五十六章 净化心灵, 返璞归真

五十六章 净化心灵, 返璞归真

刻意识到,长此以往,社会将陷入更深的危机。所以,他以婴儿和孩童纯净的心灵为喻,倡导人们回归本真。婴儿不知世间的机巧与算计,对外界的反应皆出自天然,毫无造作。老子希望人们能像婴儿一样,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坚守“道”与“德”。

老子不光注重于当时,更着眼于未来。他深知社会风气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若当下不能拨乱反正,后代人也将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中迷失,难以领会“道”和“德”的真谛。他期望通过强调这种纯真质朴的品质,为后世之人指明方向,让“道”与“德”的光辉得以传承,使社会在自然和谐的轨道上运行。如此,人们才能摆脱无尽的纷争与痛苦,寻得内心的宁静与长久的安宁。

这就是《道德经》的意义。

看第二句。

(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蜂虿虺蛇”的读音是fēng chài hui shé。这个词中,“蜂”指蜜蜂;“虿”指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就是常见的爬行动物。它用来泛指各种毒虫毒蛇,常比喻凶恶狠毒的人或事物。

“攫鸟”的读音是jué niǎo。它指的是一种善于用爪捕食的猛禽,如鹰、雕等。“攫”的意思是用爪抓取,所以“攫鸟”强调这类鸟以锋利的爪子来捕捉猎物的特点。

结合第一句,那些拥有大德行、大修为的人,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庇佑。他们哪怕置身于充满危险的环境,也能安然无恙。

当遇毒虫毒蛇时,常人或许会吓得惊慌失措,而有大修为者却毫无惧色。因为在他们看来,毒虫毒蛇虽天性凶猛,却似乎能感知人的品德。这些毒物不会轻易去叮咬心怀善念、德行高尚之人,仿佛在遵循着一种神秘的自然法则。

倘若与豺狼虎豹狭路相逢,有大德行之人同样镇定从容。这些猛兽在山林中虽为霸主,可面对真正有大修为者,仿佛收起了利爪与獠牙。它们不会轻易发动攻击,就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震慑。

即便是遭遇更为凶猛的飞禽猛兽,大修为者依然处之泰然。在他们纯净的内心和崇高的品德面前,这些飞禽猛兽也收起了攻击性。这并非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体现。大修为者用自身的德行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危险,在他们面前悄然消散,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神奇力量 。

看第三句:

(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而握固”)

它表面描述婴儿筋骨柔弱却能握拳牢固的现象,实则蕴含着深刻道理。

一方面,它隐喻着自然的力量和纯真的本质。婴儿虽身体稚嫩,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生命力,这种力量源于自然,不受世俗的污染和干扰。它提醒人们要回归自然状态,保持内心的纯真和质朴。

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内在的专注和坚韧。婴儿握拳牢固,显示出一种无意识的专注和坚持。这启示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同时,这句话还可能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婴儿的柔弱是其强大的表现,因为柔弱中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和生机。它告诉人们,有时候看似柔弱的事物,却具有更持久的力量。

第四句:

(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 )

“牝牡之合”指的是雌雄两性的交合,常用于描述动物或人类的性行为,在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牝”代表雌性,“牡”代表雄性。

精之至也

婴儿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其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因为其精气充沛至极。这隐喻着人在纯真状态下,拥有着最本真、最充沛的生命力,不受世俗杂念和欲望的损耗。

和之至也

婴儿整日啼哭,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其身体内部的阴阳之气和谐协调。这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状态,即人在顺应自然、内心平和的情况下,身体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会因过度消耗而受损。

这句话整体强调了人应回归自然、纯真的状态,保持精气充沛与内心和谐,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扰和诱惑,以达到一种健康、自在的境界。

第五句: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

知和曰常

知道保持和谐的状态是事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