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五十八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报国家

五十八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报国家

占据重要地位。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对外贸易十分繁荣。然而,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西方列强的商船频繁往来于中国沿海港口,他们不仅带来了商品,还带来了一些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的思想和文化。同时,沿海地区的一些不法商人与外国势力勾结,走私、偷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乾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只保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限制。这一政策看似是一种保守的举措,但实际上蕴含着乾隆皇帝“以正治国”的考量。他认为,通过集中管理对外贸易,可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外国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口通商”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监管更加严格,走私等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国家的税收得到了保障。同时,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商业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然而,从长远来看,“一口通商”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因闭关锁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这也从反面提醒统治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需要在维护稳定与开放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清朝这两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理念。无论是康熙以奇谋智擒鳌拜,还是乾隆推行“一口通商”政策,都体现了统治者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决策智慧,以及对国家稳定、发展的不懈追求。这些故事不仅为我们了解清朝历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也为后世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为什么能知道呢?

第二句:

(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意思是如果民间有太多的禁忌和限制,民众的行为受到诸多束缚,经济来源就不会有保障、创造力的发展等都会受限制。过多的忌讳可能来自严苛的政策、复杂的规定等。

例如,过多的商业限制会阻碍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民众无法自由地开展经济活动来改善生活,会越来越贫困。

对武力泛滥的担忧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如果大家手中有过多的武器,国家有可能就会陷入混乱。当武力手段被随意使用,社会治安就会受到破坏,人们就会生活在恐惧之中,国家的秩序就会变得昏暗不明。

对机巧和奇物的反思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当人们都追求机巧、投机取巧的方式,各种奇奇怪怪的事物就会不断出现。这里并不是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反对人们过度地追求华而不实的技巧、邪门歪道的东西来获取利益。比如,在市场上出现大量以次充好、过度包装等不良商业行为,。

对法令严苛的质疑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法律条文越来越繁杂、严苛,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违法犯罪行为。这可能是因为过于复杂的法律让民众无所适从,或者严苛的法令使得一些原本轻微违法的人因为害怕严惩而更加铤而走险。就像一个地方,不断地出台各种小的罚款规定,人们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违法犯罪现象并不会因为这些法令而减少,反而可能增多。

这句话整体上是在反对过度的管制、武力崇尚、机巧追求和法令繁杂,倡导一种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理念。

第三句: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话说的好:

“我无为,而民自化”

“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干预、不妄为。统治者如果不过度地发布政令、强制百姓去做某些事情,民众就能够自我反省。例如,在农业社会,农民自然知道春种秋收,若统治者不横加干涉,如不随意征调劳力、改变农时等,百姓会按照自然的节奏和传统的经验进行生产生活,社会的风俗文化等也会在自然的状态下传承和演变。

“我好静,而民自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