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往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身段高、态度傲慢,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错失诸多机遇。当我们以谦逊亲和之态待人,虚心求教、用心倾听,他人更愿分享经验、提供帮助,我们也就能在这过程中汲取养分,逐步达成目标 。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
第四句: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这个“畜人”一词得着重说一下, 指家中的奴仆:在一些古籍中,“畜人”用来指代那些如同牲畜般被主人驱使、地位低下的家奴。
如《左传·昭公七年》里“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这里虽未直接提及“畜人”,但描绘了古代的等级秩序,而“畜人”类同于其中处于最底层供人驱使的仆役。
还有一种解释 指受豢养的人:引申为被豢养、供人利用的人,含贬义,暗示其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像牲畜一样依赖主人的供给和掌控。
也是 骂人的话:表示对他人的轻蔑、厌恶,将对方贬低为如同牲畜般低等、愚蠢、没有尊严的存在。
所以说,在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时候,不要把对方当大怨种。那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大国不要把小国当成使唤的佣人,或者是干活的牛马。小国不要干预大国的政治管理。(这就是格局)。
最后一句: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在人际交往、合作共赢的过程里,当双方都能各取所需,达成各自的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无疑是最理想的。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何乐而不为呢?而实现这一美好结果的关键,往往在于“大者宜为下”。强者、优势一方放下身段,以谦逊亲和的态度对待另一方,不恃强凌弱,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如此一来,合作的氛围融洽和谐,双方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同推进事务顺利前行,最终促成双方都能得偿所愿的圆满结局 。
这隐喻的一个什么道理呢?
国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也是如此吗?
在古代也有国与国之间友好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智慧,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这些友好往来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经济的繁荣,更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了历史上璀璨的篇章。
一、唐朝:文化交融与并肩协作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友好交流,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堪称典范。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对唐朝的繁荣昌盛心生向往,主动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李世民应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谷物种子、药材、茶叶以及各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典籍。她带去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民改进了生产工具,传授了纺织、建筑等技艺,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同时,唐朝的文化也在吐蕃广泛传播,佛教在吐蕃的兴盛便与文成公主的推动密切相关。此后,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和平与互助,共同维护了地区的稳定。这种友好关系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也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同样密切。新罗对唐朝高度认可,积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大量新罗留学生来到唐朝,进入国子监等学府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以及各种实用技艺。他们学成归国后,将唐朝的文化和制度在新罗推广,促进了新罗社会的进步。唐朝也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给予新罗大力支持。在军事上,新罗还协助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共同对抗高句丽。双方的紧密合作,不仅巩固了彼此的友好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汉朝:和亲结盟与贸易互通
汉朝时期,为了应对北方匈奴的威胁,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乌孙国的合作尤为突出。
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汉朝与乌孙国联姻。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细君公主在乌孙积极传播汉朝文化,促进了双方的交流。解忧公主更是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多年,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参与乌孙的政治事务,加强了乌孙与汉朝的联系。在军事上,双方紧密配合,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