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六十三章 道者万物,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道者万物,故为天下贵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对,就是:

良言一句三冬暖:意思是说好的话语能让人在寒冷的冬天都感到温暖,强调了温暖、善意的言语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就像“美言可以市尊”中美好的言辞能赢得他人尊重一样,都体现了言语的力量。

礼多人不怪:这里的“礼多”不仅指礼貌的言行多,也包含着言语上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得体。更有用实物的表现。(就是说的求人不要空着手,拿的东西越多越让人喜欢)。与“美言”“美行”类似,都表达了在与人交往中,以尊重、友善的言行待人,就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侧重于美好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意思是经常做善事的家庭,必定会有很多福泽和喜庆的事情。与“美行可以加人”一样,都表明良好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回报,能让自己得到他人的敬重和喜爱,也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句: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包容与接纳。然而,有一种片面的理解却与原意大相径庭,比如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都不漂亮啦,那就要被人嫌弃啦” 。这种观点将人的价值简单等同于外貌,过于肤浅。人的本质应是内在品质,即便外在容貌不再,若拥有善良、坚韧等美德,又怎会被真正嫌弃?真正的美,在于灵魂的纯粹,而非皮相的姣好。

第五句: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置三公”在古代指的是设立三公这一官职或职位体系。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朝代具体所指有所不同。周代时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辅佐周天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官员,负责教导天子、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等,地位极为尊崇。秦朝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主要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三公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共同维系国家统治机器的运转。汉朝初期沿袭秦制,后来又有变化,如西汉末至东汉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等。

总体而言,“置三公”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重视,通过设立这样的高级官职来协助管理国家,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统治架构,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那“拱璧以先驷马”其字面意思是:虽然有拱抱的大璧和驷马(拉车的)在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古代的礼仪文化中,拱璧与驷马都承载着极高的价值。拱璧,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玉器,往往被精心雕琢,其纹理细腻、质地温润,在光线下泛着柔和而迷人的光泽,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驷马则是当时最为贵重的交通工具,四匹矫健的骏马并驾齐驱,风驰电掣,尽显尊贵与威风,常被用于重大场合或是作为对贵客的高规格迎接。二者常常作为献礼,用以表达人们最诚挚的敬意与尊崇。

然而,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这些看似珍贵无比的拱璧与驷马,都难以与“道”相提并论。“道”,在老子的认知中,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高深存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世间万物的生长、发展与变化 ,是一切价值的根源,远非拱璧和驷马所能比拟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外在的财富、珍宝、权势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尽管看似珍贵、重要,但与“道”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它体现了老子对“道”的高度推崇,强调“道”才是真正具有最高价值和意义的,是超越一切物质财富和世俗荣耀的存在,引导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而应重视对“道”的体悟和遵循。

第六句: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那古人为什么把道看的那么重要呢?

古人之所以把“道”看得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本体论层面

古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先于天地存在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是世间万物生发的基础。

道是一种超越具体形态和概念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种神秘又根本的特质让古人对其十分尊崇。

认识论层面

“道”代表着一种对世界本质和规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