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火成功扑灭。
望着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房屋和满地狼藉,主人懊悔不已,心中暗暗自责当初为何没有听从那位客人的忠告。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焚于隙烟。”一个小小的疏忽,最终竟酿成如此大祸。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道德经》中“其安也,易持也”等所蕴含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思想,强调在问题或危险处于萌芽、容易控制的阶段就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未兆也,易谋也:
事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迹象和征兆时,容易谋划应对。如企业在市场变化尚未明显时,提前布局战略,更容易占据主动。
其脆也,易判也:事物在脆弱、稚嫩阶段,容易被处理解决。像小树苗刚长出来时,容易移栽修剪,若等它长成大树,处理起来就困难得多。
其微也,易散也:事物在细微、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化解。比如小火苗容易被吹灭,若火势蔓延成熊熊大火,就难以扑灭。
这句话的含义是,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形势还比较平稳、事物还比较弱小的时候,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应对,这样往往能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发展到严重、难以控制的地步,体现了一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思想和智慧。
第二句: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意思是: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和防范,在混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治理和预防。
这句话所传达的理念与“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一脉相承,都是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比如在治理国家方面,贤明的君主会在社会矛盾尚未激化、问题还未凸显时,就通过制定合理政策、改善民生等措施,将可能引发动乱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个人成长中,人们也应该提前规划,在坏习惯尚未养成、困难尚未出现时,就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学习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做好准备,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困境和混乱。
说简单了,就是防患于未然。
说几个关于这一句的历史故事:
子产不毁乡校
在遥远的春秋时期,郑国正处于风云变幻之际。当时,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他坚决不肯毁掉供百姓们议论政事的乡校。
这些乡校坐落在乡间,成为了民众们自由交流思想、讨论国家政策的场所。子产深知,在这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对于各种政令的看法和意见。而这种来自民间最真实、最直接的声音,恰恰是他作为一国之主所需要倾听的。
通过乡校中的交流与探讨,子产能够深入了解到民心所向以及政策施行后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如此一来,他便有机会及时调整那些不够完善或者不得人心的政策,从而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赢得他们的拥护。
更为重要的是,子产的这一举措体现出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治国理念:“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就是说,在问题尚未显现出来之前就采取行动加以预防;在混乱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着手治理以避免其发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智慧,子产成功地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使得郑国得以保持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并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冯谖客孟尝君
话说那冯谖受孟尝君之命前往薛地收债之时,心中已然有了一番盘算。待他到达薛地后,并未如常人一般按部就班地去收取债务,而是别出心裁,假借孟尝君之名,将所有的债券付之一炬!这一举动看似荒诞不经,但实际上却是深谋远虑之举。
冯谖深知,金钱虽可解一时之急,但真正能让人立足于世、经久不衰的乃是道义与人心。于是,他通过烧掉债券这一惊人之举,为孟尝君换回了无价之宝——“义”。而那些原本负债累累的百姓们,对孟尝君自然是感恩戴德,赞不绝口。
果不其然,后来孟尝君因种种缘故遭齐王罢黜官职,不得不黯然返回自己的封地。然而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踏上归程之际,道路两旁竟是挤满了前来迎接他的百姓。这些百姓们欢呼雀跃,夹道相迎,用他们最真挚的热情表达着对孟尝君的拥戴之情。
正是由于冯谖早在孟尝君尚未陷入困境之前,便已高瞻远瞩地为他精心谋划,广结善缘,积攒下良好的人脉和崇高的声誉,才使得孟尝君在遭遇挫折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