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
字面意思
f“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可直译为:圣人没有弊病,是因为他把弊病当作弊病来对待,所以就没有弊病。
含义
从修身角度:圣人能时刻保持自省,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清晰认知,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改正,所以能不断完善自我,不会被缺点和错误所困扰,保持良好的精神和道德状态。
从理政角度:统治者若能像圣人一样,把治理国家中出现的问题当作问题来看待,不忽视、不回避,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就能够使国家平稳发展,避免出现大的危机和弊病,实现长治久安。
从智慧境界角度:这体现了圣人极高的智慧和觉悟。他们超越了一般人对问题的肤浅认识和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以积极、主动、正确的方式面对问题和错误,从而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正确,不犯错误或不被错误所累,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知行之境:从典故看《道德经》智慧在华夏文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灯塔,照亮了后人探索人生、社会与宇宙的道路。其中“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一段,短短数语,却蕴含着关于自我认知、智慧境界与处世哲学的深刻道理。而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赵括纸上谈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三则经典历史典故,恰似三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深入理解这一智慧的大门。
年孔子入太庙:知不知,上
公元前517,鲁国的政治局势波谲云诡,鲁昭公与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孔子因支持鲁昭公,被迫离开鲁国,前往齐国。在齐国期间,孔子听闻齐景公要在太庙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太庙,作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祭祀礼仪更是有着严格而繁琐的规定。对于痴迷于周礼、一心想要恢复周礼秩序的孔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祭祀当日,孔子早早来到太庙,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环节。从祭祀器具的摆放,到祭品的种类和规格,再到主祭者和参与祭祀人员的站位与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然而,孔子很快发现,在这看似熟悉的祭祀仪式中,有许多细节与他所熟知的周礼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追求周礼纯正性的孔子来说,却如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孔子开始向周围的人请教。无论是负责祭祀的官员,还是参与祭祀的普通士人,只要是他认为可能知晓答案的人,他都会走上前去,虚心询问。他的问题细致入微,从某种祭品的特殊含义,到某个仪式动作的起源和演变,无一遗漏。他的态度诚恳而谦逊,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然而,孔子的这种行为却引来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嘲笑。在他们看来,孔子是鲁国的知名学者,对周礼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表现出如此多的无知。一位年轻的士人在看到孔子向一位老祭祀官请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后,忍不住对身边的同伴说:“都说孔子是知礼之人,我看也不过如此。在太庙里,竟然什么都要问别人,这不是表明他对礼根本就不了解吗?”
孔子听到了这些议论,但他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急于辩解。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不是在于炫耀自己已经知道多少,而是在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多少未知。在他看来,太庙中的祭祀礼仪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被人遗忘的知识和智慧。自己虽然对周礼有一定的研究,但在面对如此真实而具体的祭祀场景时,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和请教。
于是,孔子平静地回应道:“这正是礼呀。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虚心向他人请教,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礼的践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请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礼的内涵和精神,才能将礼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孔子的这番话,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对自我认知的清醒态度,更深刻地诠释了《道德经》中“知不知,上”的智慧。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赵括纸上谈兵:不知知,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