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的生动写照。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导致了后宫奢靡之风的盛行,还使得外戚势力迅速膨胀。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官至宰相。杨国忠为人奸诈狡猾,善于投机钻营,他凭借着唐玄宗的信任,独揽朝政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索。
在政治上,唐玄宗逐渐疏远了贤能之士,转而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剑,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不择手段地打压异己,排斥朝中正直的大臣,使得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官员们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杨国忠继任宰相后,更是变本加厉地贪污受贿,搜刮民财,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唐朝的军事制度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唐玄宗时期,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和地方财政大权,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看到唐朝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安禄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在公元755年,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南下。由于唐朝多年来的和平景象,军队战斗力下降,加上地方军队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根本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攻占了大片领土,直逼长安。唐玄宗惊慌失措,匆忙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一行人逃离长安,向四川方向进发。
在逃离长安的途中,唐玄宗一行遭遇了重重困难。由于事发突然,准备不足,一路上缺衣少食,士兵们饥疲交加,士气低落。而此时,士兵们对杨国忠的怨恨也达到了顶点,他们认为正是杨国忠的专权和腐败,才导致了国家的战乱和百姓的苦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兵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当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坡时,士兵们突然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面对士兵们的强烈要求,唐玄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杨贵妃与安史之乱并无直接关系,但为了平息士兵们的愤怒,保住自己的性命和皇位,他最终还是忍痛赐死了杨贵妃。马嵬坡之变,成为了唐玄宗人生的转折点,他的权威在这场兵变中荡然无存,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如过眼云烟般消散。
安史之乱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乱使得北方地区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人口伤亡和流离失所,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唐朝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辉煌。唐玄宗也在这场战乱中失去了皇位,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最终在孤独和悔恨中度过了余生。
唐玄宗的兴衰沉浮,深刻地揭示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道理。当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权力、压迫百姓时,百姓对其的敬畏之心就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怨恨和反抗。一旦这种怨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战乱,最终导致统治者的权威扫地,国家陷入危局。
二、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文景之治的和谐乐章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一思想在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秦朝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暴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汉朝建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因此十分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在田租方面,他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将田租税率从原来的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免除田租。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汉文帝还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提倡节俭。他自己以身作则,生活十分简朴,宫室、园林、车骑等都没有增加。据说,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是在计算了所需的费用后,他认为建造这座露台需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法律方面,汉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如肉刑等。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引导百姓向善,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