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万物阴阳大道论 > 八十二章 三界五行皆为道,九九归一定乾坤

八十二章 三界五行皆为道,九九归一定乾坤

表述差异的区别

“辩”与“多”:“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中“辩”指巧言善辩,强调真正善良的人不通过言语争辩来证明自己,喜欢争辩的人往往不是真善,侧重于言语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中“多”可理解为多为、多求,即真正善良的人不刻意多做什么来表现善良,刻意多做的人未必真善,更侧重于行为的动机和本质。

“知”与“善”的侧重:通行版本“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侧重对知识的认知态度,提倡追求精深的知识而非表面的广博。帛书版本把“善”放在更突出位置,以“善”为核心来评判行为和事物,体现对道德价值的重视。

本质区别

整体而言,通行版本更注重从认知到行为的逻辑,从知识论角度引导到道德实践,强调人在知识和行为上应有的正确态度。帛书版本则以道德价值“善”为首要出发点,以“善”来衡量一切,更突出道德在人生和社会中的根本地位,对行为和事物的评判更基于道德层面的考量。但二者都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本真、不刻意、不做作的追求,以及对事物本质和表象的思考。

第四句:

帛书版本(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这一句两个版本是一样的,意思是说,有德行,高尚的人不刻意去积累财富、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是尽全力去帮助别人,这样做反而会让自己拥有得更多。

老子的意思就是通过《道德经》来帮助更多的走进迷途的人。

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所倡导的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即通过无私奉献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强调了给予和付出的重要性,认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获得真正的富足和满足。

第五句:

( 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

意思是说,这里的“予人”可以指给予他人物质上的帮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知识的传授等。“己愈多”同样不是指物质数量的增加,而是说在给予他人之后,自己在精神层面会收获更多的满足、快乐与成就感,自身的价值得到提升,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句话和前面提到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表达的思想一致,都在强调奉献、付出所带来的积极回报,倡导人们摆脱自私自利的心态,通过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是道家鼓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精神富足的一种体现。

第五句:

帛书版本(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通行版本( 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这两句有什么区别?

表述用词:帛书版有“故”字,起承接上文、引出结论的作用,使论述更具连贯性。“弗”和“不”都表否定,但“弗”在古文中有时更强调客观上的不能或不应,“不”则更侧重主观意愿。

主体差异:帛书版讲“人之道”,通行版说“圣人之道”。“人之道”指普通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社会一般的运行规律;“圣人之道”特指圣人所遵循和践行的道理,圣人是道家理想中具有极高道德和智慧的人,以圣人作为榜样和标准,更具引导性和示范性。

老子想表达的意思

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都能得到利益而不加以伤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倡导人们学习自然的无私和包容,不要去做伤害他人和万物的事情。

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对于“人之道”或“圣人之道”,老子主张人们要积极有所作为,但这种作为不是为了争夺个人利益,而是顺应自然、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无私的态度去做事,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这样才能符合道的要求,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体而言,老子通过这两句话,希望人们以天道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为而不争”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和人生状态。

说白了就是,老子希望大家以及后人,能够记住这本书里的人生大道理,并且去实施。

可是啊,老子万万没想到,全世界都在遵循《道德经》,唯独几个别人偏偏目空无人,背道而驰。悲哀啊!!

从最后这一章我们能感受到老子那深沉的期望和担心。担心没人能领悟其中的精髓,也担心,呕心沥血的着作在将来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失去本该有的意义。

这部凝结着他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