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终身大事考虑考虑了。”
李甜甜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爹,娘,女儿知道你们为我着急,可婚姻大事,关乎一生的幸福,女儿不想将就。女儿相信,总会遇到那个对的人。”
李胡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话是这么说,可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灵魂契合之人?只要对方家境殷实,人品端正,对你好,也就够了。你再这么拖下去,可就不好找了。”
李甜甜的母亲也在一旁附和:“是啊,甜甜。咱们做父母的,就盼着你能早日成家,过上安稳的日子。你要是一直这样坚持,万一错过了好姻缘,以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李甜甜走到父母身边,握住他们的手,温柔地说道:“爹,娘,你们的心意女儿都明白。但女儿不想因为年龄,就随便找个人嫁了。女儿想要的,是一份真正的爱情,是能与对方相知相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感情。”
李胡夫妇看着女儿坚定的神情,心中既无奈又心疼。他们明白,女儿性格执拗,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可作为父母,又怎能不担心女儿的未来呢?
李甜甜提出想去书院继续求学的想法后,李胡起初有些诧异,但稍作思忖后,竟也觉得不失为一个办法。他想着书院里青年才俊云集,说不定女儿能在那里遇到心仪之人,成就一段美满姻缘,于是便点头同意了。
李甜甜得知父亲答应,欣喜若狂,双眸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她立刻着手准备入学事宜,精心挑选了几身素雅却不失大方的衣裳,又将平日里喜爱的书籍和文房四宝仔细收进书箱。
入学那天,阳光正好,李甜甜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憧憬,踏入了书院的大门。书院中,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年轻的学子们或三两成群地讨论着学问,或独自在庭院中吟诵诗书,那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李甜甜瞬间沉醉其中。
李甜甜被安排进了一个专门为年纪稍长且有一定学识基础的学生开设的班级。在这里,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常常围坐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李甜甜凭借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很快在同学中崭露头角,赢得了众人的钦佩与赞赏。
而在众多学子中,有一位名叫苏然的公子,格外引人注目。他气质儒雅,才华横溢,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苏然每次在课堂上发言,总能引得众人侧目,他的观点新颖而深刻,仿佛能为大家打开一扇全新的知识之窗。
一次诗词品鉴课上,先生拿出一首颇具争议的诗作,让大家各抒己见。李甜甜率先起身,从诗词的韵律、意境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她的言论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赢得了先生的连连点头。苏然在一旁听着,心中不禁对李甜甜暗暗称赞,待李甜甜坐下后,他也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李甜甜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但又在细节处有着别样的见解,两人的思想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课后,苏然主动走到李甜甜面前,微笑着说道:“李姑娘方才的见解实在令苏某钦佩,不知日后能否与姑娘多多交流学问?”李甜甜抬头,映入眼帘的是苏然真诚的目光,她欣然应允:“苏公子客气了,能与公子一同探讨,实乃甜甜之荣幸。
阳光透过藏书阁的雕花窗棂,洒下一道道柔和的光线,尘埃在光影中飞舞,为这座静谧的知识殿堂增添了几分梦幻。李甜甜和苏然常常相约于此,沉醉在书籍的世界里,也在不经意间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每次来到藏书阁,苏然总会早早等候,见李甜甜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他便迎上前,嘴角噙着一抹温暖的笑意,轻声道:“李姑娘,今日来得可有些迟,我已寻了几本有趣的典籍,正想着与你一同品鉴。”李甜甜回以浅笑,歉意道:“方才家中有些琐事耽搁了,让苏公子久等。”
两人并肩走向藏书阁的深处,那里的书架高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苏然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几册书卷,小心翼翼地放在窗边的长桌上。他指着一本泛黄的古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李姑娘,这本《墨韵拾遗》记载了诸多前朝大家鲜为人知的书法心得,我听闻后一直想找来研读,今日可算遂愿。”李甜甜微微俯身,凑近书籍,一缕发丝垂落,她轻轻捋到耳后,专注地看着书页,说道:“听闻前朝书法风格多样,此书想必能让我们一窥当时的风貌。”
他们就着那本古籍,细细研读,时而低声交流,时而陷入沉思。苏然拿起毛笔,在一旁的宣纸上临摹书中的字体,边写边说:“李姑娘,你看这一笔一划,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力透纸背却又不失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