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袁绍定会感恩戴德,庆幸自己得以幸免罪责,自然也不敢再生出什么事端来了。”
董卓听了这番话,略作沉思,觉得似乎颇有几分道理。毕竟眼下局势尚不明朗,若真把袁绍逼入绝境,万一他果真如周毖等人所言那般兴风作浪起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思及此处,董卓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不仅赦免了袁绍之前所犯之罪,还特意任命他为渤海太守一职,并加封其为邟乡侯。
初平元年,风云突变,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乱世之中,袁绍和韩馥等一干豪杰纷纷在关东起兵,他们高举义旗,目标直指那专横跋扈的董卓。消息如疾风般传到了董卓耳中,他听闻袁绍率众而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无名怒火。
董卓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他认定周毖和伍琼二人背叛了自己。原来,当初董卓刚入朝之时,正是周毖与伍琼向他进言,应当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之士。董卓当时对此言颇为赞同,心想如此行事定能笼络人心,也不会招致天下人的反感。可如今,这些经他俩举荐之人竟然一个个都举起反董大旗,怎能不让董卓心生疑窦?
同年二月,董卓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迁都长安。然而,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的极力反对。他们深知迁都之举将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但董卓心意已决,丝毫不听劝告。最终,黄琬和杨彪因为忤逆董卓之令而遭罢黜官职。
就在此时,周毖和伍琼挺身而出,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董卓放弃迁都的念头。董卓本就对他俩心怀不满,此刻更是怒不可遏。只见董卓圆睁双眼,满脸怒气地对着周毖和伍琼大声吼道:“想当年,我董卓刚刚踏入朝堂之际,尔等便建言要选拔贤良之士为官。我董卓对二位之言深信不疑,一心只想顺应民心。未曾想到,诸位所荐之人在走马上任之后,竟无一不是纠集兵力前来攻打于我。我董卓自问从未亏待过你们,不知究竟何处得罪了你们!”话音未落,董卓大手一挥,喝令左右将周毖和伍琼推出斩首示众。可怜这两位曾经深得董卓信任的大臣,就这样含冤而死,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荀爽,这位出身于东汉望族“颍川荀氏”的人物,其家族背景可谓显赫非凡。他乃是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荀卿的第十二世孙,也是东汉名士荀淑的第六个儿子。荀家兄弟共有八人,个个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被誉为“荀氏八龙”。而在这八位兄弟之中,荀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
自幼,荀爽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卓越的学习天赋。当他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读《春秋》和《论语》这样深奥的经典着作,其聪慧程度令人惊叹不已。太尉杜乔在偶然间见到年少的荀爽之后,不禁对他大加赞赏,并断言此人将来必可成为他人的师表。
汉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慧眼识珠,极力举荐荀爽为至孝之人,于是朝廷授予他郎中一职。然而,荀爽却并未因此满足,而是毅然决然地上书朝廷,恳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弘扬孝道等重要事务当中。随后,他竟然舍弃官职,转身离去,毫不留恋官场的名利与浮华。
此后不久,不幸遭遇了党锢之祸,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荀爽选择隐居于茫茫大海之上,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后来,他又辗转南下,来到了汉水之滨。在接下来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荀爽始终专注于着书立说,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仕途经历:
自党禁得以解除之后,朝廷中的五府纷纷向他发出了征召令。其中,司空袁逢更是亲自察举他为有道之士,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殊荣,他却并未应命前往。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此时黄巾起义如燎原之火般骤然爆发,而这也使得党禁彻底解除。然而即便局势发生了这般重大的变化,他依旧没有响应那些接踵而至的征召。
直至汉献帝初年,权倾朝野的董卓力荐他出任平原相一职。可未曾想到,他还未来得及到任,就再次接到了新的任命——被征为光禄勋。而当他踏入光禄勋府邸仅仅三日之后,竟又获得擢升,一跃成为了司空。从接受平原相的任命到晋升为司空,整个过程竟然只用了短短九十三天!如此火箭般的升迁速度,自然引来了众多君子的讥讽之声。
初平元年,荀爽伴随汉献帝一同迁都长安。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董卓的残暴行径,心中悲愤不已。于是,他暗中与王允等人谋划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期能够铲除董卓这个奸贼,拯救汉室于危难之中。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荀爽却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