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东吴大臣徐陵

东吴大臣徐陵

当地设坛讲学,传授自己的学识和见解。由于虞翻本身博学多才且声名远扬,前来听讲的学生络绎不绝,人数多时甚至可达数百人之众。

除了讲学之外,虞翻还利用闲暇时间埋头为多部经典典籍撰写注释。其中包括道家经典之作《老子》、儒家传世名着《论语》以及记载春秋时期各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国语》等等。他凭借自身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对这些古籍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解读,为后人研究和理解这些着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虞翻尽管遭受了流放之苦,但他那颗炽热的心依然紧紧牵挂着国家的命运。时光流转至黄武七年(公元 228 年),遥远的辽东大地传来消息,公孙渊派遣使节与东吴的孙权取得联系。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关注,而虞翻也对此保持着高度警觉。

次年,即嘉禾元年(公元 232 年),孙权做出了一个决策:派遣将军周贺以及校尉裴潜率领船队,通过海路长途跋涉前往辽东,向公孙渊求取良马。然而,虞翻对这个计划持有不同看法。他深知辽东路途遥远且艰险异常,派人千里迢迢前去求马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反而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内心忧虑重重的虞翻想要当面向孙权进谏,劝其放弃此行动。可无奈自己身处于流放之地,无法直接面圣表达意见。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请求时任交州刺史的吕岱代为转达。可惜的是,吕岱或许出于种种考虑,拒绝了虞翻的请求。就这样,虞翻眼睁睁地看着那支求马队伍扬帆远航,心中满是担忧却无能为力。

果不其然,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虞翻所料。周贺等人在途中遭遇了强烈的风暴袭击,船只受损严重。更为糟糕的是,他们还遭到了曹魏将领田豫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得知这一系列变故后的孙权懊悔不已,此时此刻,他终于意识到虞翻当初的劝谏是多么明智。

痛定思痛的孙权开始怀念起那位忠诚直言的臣子虞翻来,立即下令派人前往交州寻找虞翻。如果能够找到他尚在人世,便要将其安全护送至建业;倘若不幸发现虞翻已经离世,也要将他的遗体送还会稽老家,并安排他的儿子入朝为官。只可惜,当使者们赶到交州时,得到的却是虞翻已然去世的噩耗。这位心系国家、才智过人的忠臣最终以七十岁高龄离开了人世,令人扼腕叹息。

虞翻对于学问孜孜以求,从未间断。特别是晚年在交州期间,讲学不倦,门生常数百人。据《三国志》及其注载,虞氏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过训注,并着《明扬释宋》。考《隋书经籍志》:“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虞翻、谯周等注《论语》各十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虞翻注十卷。”此即《论语》训注。隋唐志着录,有虞氏《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此为《国语》训传。又隋唐志着录,并有虞氏《太玄注》十四卷,此即为《易扬释宋》(扬,扬雄。宋,宋衷)。《经典释文.叙录》:“《老子》虞翻注二卷”,《隋书经籍志》着录相同,此即《老子》训注。此外,虞氏还为《孝经》、《周易参同契》作过注。《经典释文》卷二载虞注《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即是其证。虞氏于《周易》造诣最深。这主要得之于世代家传易学和他本人处战习易而不辍,博览众家之易说。

虞氏别传也明确说,他曾将《易注》献给当时的统治者。《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着录虞注《周易》九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有虞注《周易》十卷,这是虞氏《易注》。另外,据唐代史志文献记载,虞氏还撰有《周易日月变例》六卷,《京氏易律历注》一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等易学着作。以上所列虞氏着作(包括非易学着作)皆亡佚。

轶事典故

自从孙策担任会稽太守以来,他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其中,虞翻因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被孙策任命为会稽的功曹。然而,孙策对虞翻的器重远不止于此。

没过多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孙策竟然亲自前往虞翻的家中拜访他!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大为惊讶,毕竟身为一方太守,孙策平日里政务繁忙,能抽出时间来探望一个下属实属罕见。但从这件事也足以看出,孙策已经将虞翻视为自己的挚友。

不仅如此,孙策还常常给虞翻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在一封信中,孙策深情地写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可不要说我孙策只把你当成普通郡吏看待哦。”这句话犹如一股暖流,温暖着虞翻的心。要知道,“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这样的话语,曾经可是孙策在收降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