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阴险狡诈的奸计啊!”
朱然和陆逊也点头表示赞同骆统的观点,他们进一步分析道:“若是我们此刻贸然出兵西进,国内兵力空虚,一旦曹丕突然发难,我们必将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之中。所以,当下之计应该是迅速撤回大军,加强防御,以防备曹魏的来袭。”
孙权听了三人的谏言,深思熟虑一番后,最终决定采纳他们的建议,下令让吴军撤回。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魏国就真的派出大军来犯。由于东吴及时撤军回防,才使得局势没有变得太过糟糕,但即便如此,吴国仍然面临着三面受敌的严峻局面。
就在这一年,曹仁率领着曹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濡须。与此同时,他还另外派遣部将常雕等人去偷袭中洲。面对曹军的凶猛攻势,骆统毫不畏惧,毅然与严圭一同领军奋起抵抗。经过一场激烈的鏖战,骆统和严圭终于成功地击退了曹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因为这次战功卓着,骆统被孙权封为了新阳亭侯,受到了众人的赞誉和敬仰。
英年早逝
骆统后来任濡须督。他多次陈述有益时政的见解,前后上奏书数十次,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很有道理,其中尤其是他估计招募的措施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容易使百姓产生叛离之心,应当急切绝止,孙权与他反复辩证,最后还是按骆统的意见处置。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个人作品
据《全三国文》载,骆统有文集十卷,另有《表理张温》、《民户损髅上疏》、《陈诸将舟船饰严笺》
疏救张温
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以后,经常宣扬诸葛亮治国有方。孙权心中大为不悦,又担心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后来发生了暨艳谋反未遂之事。一些人趁机馋害张温。孙权即把他削职为民。
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可惜孙权没有采纳骆统的谏言。
诸葛恪(公元203年—公元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权臣。以下是其生平事迹:
早期经历:
他乃吴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诸葛瑾之长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便已声名远扬。此子不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见识,就连吴主孙权也对他赞赏有加,青睐不已。
待到成年之后,他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功绩,成功官拜骑都尉一职。此后,他时常与顾谭、张休等才俊之士一同伴随在太子孙登左右,共同探讨和研究治国理政之道以及各种技艺学问。在此期间,他们相互交流切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后,由于他在诸多事务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从原先的中庶子职位一路高升,最终被擢升为左辅都尉。
平定丹阳: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东吴嘉禾三年(公元 234 年)。这一年,胸怀大志且智勇双全的诸葛恪主动向孙权请缨,希望能够率领大军前去平定丹阳一带的叛乱。他坚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巧妙的策略来诱降当地凶悍的山越族人,并断言只需短短三年时间,便可获得四万精壮士卒。孙权见他信心满满、胸有成竹,于是欣然应允,当即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同时兼任丹杨太守之职。
诸葛恪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展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行动。他先是修书一封给邻近的四郡地方长官,明确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