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东汉官员徐宗

东汉官员徐宗

同年八月,路粹状告孔融,说他任北海相时招募军队,意图谋反;私下里会见东吴使者,讪谤朝廷;不着官服出入皇宫,违反朝廷礼仪;与平民祢衡互相吹捧、行为放荡,并宣扬“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大逆不道,应该处以极刑。曹操遂下令逮捕孔融,连同妻子儿女一并处死,弃尸街头。时年,孔融五十六岁。

辑录概况

《后汉书·孔融传》称孔融“所着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称有《孔融集》九卷、十卷。《宋史》未着录,可能在宋时其文集已散佚。明代人开始掇拾孔融诗文,出现多种辑本,其中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孔少府集》一卷,含残文共辑文三十七篇、诗八首。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孔融文存,《四库全书》集部别集有《孔北海集》一卷。当代,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孔融文四十五篇、诗七首,吴云《建安七子校注》辑孔融文四十五篇、诗八首。

风格特色

孔融能诗善文,《后汉书·孔融传》称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欢孔融的文章,曾悬赏搜集,称赞他是杨雄、班固一类的人物。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认为孔融文章体制格调很高,但是不善于诠释自己的观点,富有文采而说理不够充分,甚至流于“嘲戏”。

从传世作品看,孔融以散文见长,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品评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语言劲健、议论尖锐,文笔诙谐、气势充沛,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也体现了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用典、句式、辞采方面,其散文有明显的骈俪倾向。其代表作《难曹公禁酒书》《难曹公禁酒又书》立论反对禁酒,虽说理牵强,但类比有趣,文笔幽默;《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则深沉委婉,文辞流畅,无所矫饰。

与散文相比,孔融的诗歌略显逊色。其《六言诗三首》表达了对曹操的赞美和仰慕,也反映了汉末世道动乱、民生困苦的社会现实。《杂诗两首》之一“远送新行客”悲悼幼子夭折,文笔哀婉,情致动人,是一首较好的抒情诗。

人物典故

孔融让梨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孔融家传》载:孔融有兄弟七人,自己排行第六。四岁时,每次和兄长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个的梨,把大个的留给哥哥们,并说按照礼法应该这么做。小小年纪就懂得礼敬兄长,这让孔氏家族的人非常惊奇。南宋儒学大家王应麟将“孔融让梨”故事作为儿童品德教育素材,编入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

智谒李膺

《后汉书·孔融传》《世说新语·言语篇》载:十岁那年,在京师洛阳,孔融以“孔家先祖孔子和李家先祖李耳亦师亦友,所以孔李两家是世交”为由,顺利登门拜访了声称只接待当朝名士和世交亲朋的“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在这次会面中,孔融还以其伶牙俐齿,让太中大夫陈炜一度无言以对。因得到李膺赞赏,孔融扬名洛阳。

“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据《后汉书·孔融传》,路粹状告孔融,称孔融说过“父亲对孩子,能有什么恩情?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才有了子女;母亲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她不过是一个瓶子,孩子离开了母体,就和母亲没什么关系了”这样的话。有学者认为,孔融“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可能是受到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影响。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为论证“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i]时,就拿父母和子女打过比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后汉书·孔融传》载: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下旬,曹操派人抓捕孔融。孔融料想自己必死,就把七岁的闺女、九岁的儿子托付给了别人。官兵来抓孔融时,这兄妹俩正在家里下棋,见父母被官差带走,他俩若无其事,无动于衷。有人责怪他们不起身与父母诀别,妹妹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后来兄妹两个果然也被抓走处死。

《世说新语·言语篇》所载内容略有不同:孔融被捕,朝野内外惊慌恐惧。当时,孔融俩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官差来抓孔融时,哥俩正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孔融对官差说,希望祸不及幼子,能放过两个孩子的性命。俩孩子却从容上前,说“父亲大人,被捣翻的鸟窝下面怎么可能还会有完好的鸟蛋”。很快,来抓俩孩子的人就到了。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孔融推崇备至,曾作《孔北海赞并序》,认为:孔融有英伟冠世的天资,是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