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南朝宋大臣徐羡之

南朝宋大臣徐羡之

,斗胆冒昧地向您请求。”可是皇上依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羡之等人接着又坚决进言道:“之前所呈递的表章已经将意思表达得十分详尽透彻,言辞恳切至极。可圣上传下来的旨意高远深邃,未能垂怜听取采纳。我们再三思量,惶恐不安,伏地叩头,心中更增添了许多忧虑和叹息。臣等听说能够继承先辈的基业并加以发扬光大,乃是成就伟大事业之举;天不亮就起身努力政务,彰显光明,这也是身为帝王的高尚道义所在呀。”自从皇宋开创国运以来,英明圣贤之人辈出,然而深深的忧虑未曾消弭,艰难祸患依旧纠缠不断。所幸上天眷顾,命中注定,圣上睿智聪慧承接大业。当时国家多事,诸多变故,但民心依然向着朝廷。如同泰山一般安稳的局势,并非轻易能够长久保持,朝代的兴衰交替,关键全系于圣上一人身上啊!这实在是如周朝诗篇中所说早起勤奋的时候,也是殷商帝王等待天明之际,怎能毫无作为地拱手让权,恢复远古时代的风尚,犹豫徘徊而谦逊推让,去迁就普通人的行为呢?微臣衷心希望圣上能以宗庙社稷为重,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中,弘扬伟大事业以继承先辈们留下的光辉道路,兴盛圣人之道来增添前人创下的丰功伟绩。我这个愚昧无知之人所能进献的,全部都在这里了。”皇上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羡之仍然辞让职位退回自己家中,他兄长的儿子佩之以及侍中程道惠、吴兴太守王韶之等人都认为这样做不妥当,苦苦劝谏,极力敦促,最后羡之又奉诏书暂时代理原职。

元嘉三年正月,一道诏书如惊雷般响彻朝堂:“人之所生,源于天地君亲师三者,对待这三者应同等重视,敬爱之情毫无二致。此不仅关乎道德礼教,更是因为恩情如同造物主之恩赐,理应倍加尊崇啊!那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不过是凭借机缘巧合而崭露头角之人罢了。往昔承蒙皇恩浩荡,他们得以从默默无闻之辈,骤然跃升至位高权重之地。犹如雏鸟在羽翼庇护下成长,然而其成就远远不足以与之相比拟。

想当年,永初末年,天灾横行肆虐,大明之光黯然失色,四海之内一片沉寂肃穆。彼时,朕承蒙先帝临终嘱托,委以重任,与他们共同肩负着治国安邦之大任。然而,这些人却未能竭尽全力,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先帝驾崩之际,他们未曾表现出丝毫送别时应有的礼节;待到新朝建立后,又缺失了作为臣子所应具备的忠贞不二之德行。面对朝政局势,他们只会随波逐流,毫无匡扶正义、补救过失之举。一味心怀邀宠之心,只知阿谀奉承以求自保,顺从恶势力致使德行有亏。

虽说最终他们或许是出于对灾祸的恐惧,才勉强策划出所谓的大政方针,但终究还是放纵了那颗悖逆之心,全然不顾道义与礼法。当国家面临动荡迁徙之时,他们甚至心生歹意,妄图用鸩酒毒害忠良;待到局势稍稳,没过多久便公然施行怨恨杀戮之事。其凶残暴虐程度已达极致,各种酷刑无所不用其极,令无数忠臣义士颠沛流离,惨死于皂隶小人之手。就连各地的百姓也为之哀叹惊愕不已,路上行人无不掩面流涕,悲痛万分。”昔日的庐陵王英明俊秀、目光远大,美好的风范早已传播开来。他身负鲁国和卫国般重要的托付,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其寄予深情厚望。然而,那可恶的羡之等人凶残暴虐、妄图独揽大权,他们嫉妒贤者、畏惧权势逼迫,精心编造出如贝锦一般的谗言坏话,制造了这无缘无故的灾祸。他们蒙蔽圣上视听,肆意横行,蛮横地将庐陵王流放囚禁,还假托朝廷旨意,最终酿成如此惨祸。原本将国家命运寄托在庐陵王身上,却被他们视作仇敌加以残害。短短数月时间内,竟然两次下毒谋害,这种行径令人痛心疾首,连天地神灵都为之愤恨,人与鬼魂皆怨气郁结。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像这样违背常理、残忍不仁、颠倒黑白的行为,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啊!

想当年,子家参与弑君之事,郑国人民群起讨伐;宋肥无罪遭冤,结果荡泽也因此被杀。更何况如今这场叛乱比以往的罪过更为严重,给国家带来的伤痛也更深重。如果对此种恶行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理应立刻将这些叛逆诛杀,向生者和死者都有所交代。但当时局势刚刚稳定下来,众人意见分歧众多,相互纠结不清。那些匡扶国家的功勋确实显着,但最大的罪恶尚未完全暴露。所以才会从远处斟酌民众的心意,近处倾听众人的诉讼。尽管心中想要讨伐叛乱,但又担心难以成功谋划,故而只能强忍悲痛哀伤,怀着耻辱度过多年时光。每每想到人生艰难,壮志未酬,又怎能不望着自己的身影痛心不已,伏在枕头上哭泣到血泪交迸呢?如今这叛逆臣子所犯下的罪过,已经昭然若揭、远近皆知了。那些品德高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