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东晋大臣徐宁

东晋大臣徐宁

最终不敌,只得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回宣城。

可谁曾想,那穷凶极恶的叛军竟不肯善罢甘休,一路追杀而来,转眼间便已兵临宣城城下。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叛军阵营,桓彝心中暗暗叫苦。原来这宣城郡城并无坚固险要可供防守,若强行抵抗,恐怕只会招致灭顶之灾。权衡利弊之后,桓彝当机立断,下令全军撤退,并火速退守至广德县城。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事方才暂告一段落,但局势依旧紧张万分,令人揪心不已。

在广德屡屡传来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于是又迅速率军进驻泾县(今安徽泾县)。恰在这时,闻之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城,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起来,纷纷建议桓彝对叛军来个假投降,以免叛军屠城。桓彝正色说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时年五十三岁。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并赐于“简”的谥号。

典出《世说新语·赏誉》篇:“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裁中,谓内心有裁断。《晋书·褚裒传》:桓彝: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注:“阳秋”应为“春秋”,此处用“阳秋”是因东晋简文帝之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晋书》: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是东晋时期的外戚和名士。他是丞相军谘[zi]祭酒庾琛儿子,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哥哥,出生于颍[ying]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yān]陵北)。

生平经历:庾亮早年受司马睿重用,历任西曹掾、丞相参军等职,参预讨伐华轶有功,受封都亭侯。晋明帝即位后,任中书监,后接替王导出任此职。王敦之乱时,庾亮任左卫将军抵抗王敦部将钱凤,乱平后因功封永昌县开国公,转任护军将军。明帝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与王导等共同辅佐朝政,实际政事多由他决策。咸和四年,苏峻之乱平息后,庾亮出镇芜湖。咸和九年,陶侃逝世,庾亮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咸康五年,石勒死后,庾亮有收复中原的想法,后邾城失陷,毛宝等将领战死,庾亮向成帝谢罪,请求自贬。他忧闷成疾,于咸康六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个人作品: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收录有其《让中书监表》《让封永昌县公表》《谋开复中原疏》等作品,《淳化阁帖》收录有其墨迹《书箱帖》五行。

历史评价:庾亮在东晋历史上是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王敦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晋稳定做出贡献,执政时也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改革措施。还擅长书法,有一定文学才华。但他决策失误引发苏峻之乱,给东晋朝廷带来沉重打击,北伐时邾城之败也让其北伐梦想破灭,这些失误使他政治声誉受损,也给百姓带来痛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