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劳动力,收成与收益按比例分配,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缓和了士族与农户的矛盾。他还利用会稽“水网密布”的地理优势,主持疏浚了镜湖(今鉴湖)周边的灌溉系统,扩大了灌溉面积,使会稽的粮食产量与丝绸产量均居江南前列,成为东晋朝廷的重要财赋来源地。
徐琰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使他在为官之后,特别关注会稽地区的文化发展。
,!
会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自东汉时期起,这里就吸引了许多着名的文人墨客前来隐居。王羲之、谢安等名士都曾在此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和文化遗产。
徐琰上任后,深知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会稽地区的重要性。他积极采取措施,修复了因战乱而损毁的兰亭等文化场所,使其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同时,他还定期举办“文人雅集”,邀请来自南北各地的名士们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话题,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徐琰本人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与王羲之等名士交往甚密,经常一起切磋书法技艺。他的书法作品独具特色,融合了江东风韵与中原法度,既有着江南地区的柔美与灵动,又不失中原书法的严谨与规范。在当时,他的书法作品颇受赞誉,名气不小。
在徐琰的大力推动下,会稽地区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文风之盛,冠于江南。这里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创作,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为东晋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处理与东晋中央政权的关系上,徐琰展现了江东士族的政治智慧。东晋政权由南迁的北方士族(如王氏、谢氏)主导,江东士族与北方士族之间既合作又存在矛盾。徐琰始终坚持“以江东稳定为重”的原则,一方面积极配合中央政策,按时缴纳赋税,支持朝廷对抗北方政权;另一方面,当北方士族试图过度干预江东事务时,他会联合其他江东士族进行抵制,维护江东士族的整体利益。例如,朝廷曾计划将会稽的部分士族私兵调往北方前线,徐琰以“会稽需防备海盗与山越”为由,联合顾、陆等家族共同上书,最终使朝廷收回成命,既避免了家族利益受损,又确保了会稽的安全。
徐琰在会稽内史任上长达十年,其治理既巩固了江东士族的地位,又推动了会稽的经济文化发展,被时人评价为“能集士族之力,安一方之民”。他的一生,体现了江东士族在东晋复杂政治格局中的生存智慧——以家族为根基,以地方为依托,在与中央政权及其他势力的博弈中,实现了个人、家族与地方的共赢,成为东晋时期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
喜欢徐氏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