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第301章 南陈大臣徐锴

第301章 南陈大臣徐锴

分析其流行原因,这一研究比后世戴震、段玉裁的俗字学早了近千年。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二徐因学识渊博被召入秘书省,参与整理经史典籍。此时徐锴已年近六十,却仍精力充沛,每日校书至深夜。他利用秘书省藏书,对《说文解字系传》进行最后定稿,增补了“通释”部分对会意字、形声字的辨析,尤其对“六书”中的“转注”“假借”提出新解,认为“转注者,同义相受,如‘考’与‘老’;假借者,音同相代,如‘令’与‘长’”,这一观点被后世文字学家广泛采纳。

唐太宗贞观初年,徐锴的学术成就逐渐获得认可。太子李承乾曾召其讲解《说文解字》,赞其“解经如破竹,析字如剖薪”。当时的国子博士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多次引用徐锴的观点,称其“于文字训诂,当世无出其右”。徐锴还与兄长徐铉合作,校订《说文解字》正文,纠正了传抄中的数百处错误,为这部经典的流传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徐锴的文学造诣亦不容忽视。他承继徐陵“宫体诗”的清丽文风,却摒弃其绮靡之病,其诗作《江南春》“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以简洁文字勾勒江南秋景,被收入《唐诗品汇》。说文解字系传·自序》,文辞典雅,逻辑严谨,既是学术着作,也是骈散结合的文学名篇。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徐锴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四岁。临终前,他将《说文解字系传》手稿托付给徐铉,叮嘱“此书本于许慎,成于南北学术之合,望兄善藏之,待知音传布”。徐铉不负所托,在晚年将其整理刊行,使其得以传世。

《说文解字系传》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注疏《说文解字》的着作,其“以字证经,以经证字”的方法,为后世训诂学树立典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均以其为重要参考,段玉裁曾评价:“楚金之注,如灯照路,使后学知许书之奥。”

他首次提出“反切与声韵相协”的观点,在解释汉字读音时结合南朝韵书与北朝声谱,为宋代《广韵》的编纂提供了基础。

作为南朝学术的继承者,他将江东士族的文字学传统与北方学术融合,促进了隋唐文化统一,其着作成为连接魏晋与宋元文字学的桥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