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之后,崔颢又写出了两句。
“嘶........”
当后两句一出,在场的学子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很清楚,自己这次诗会,应该是见证了一首千古大作的出现。
短短的西句诗词,却仿若画卷一般,将黄鹤楼的传说,美景,以及时间变化都写了进去。
“好!好!好!贤侄此诗,可镇楼千年!”
武昌太守连称三声好,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绝了,绝了,伯玉兄才华横溢,此诗可称千古之作。”
李维此时也连忙上前恭维道。
“就是就是,此作一出,黄鹤楼之名,当天下尽知。”
其他学子也纷纷附和道。
“献丑了,诸位,请。”
崔颢对众人行了一礼,放下毛笔,回到坐上道。
“伯玉兄珠玉在前,我等着瓦石之恣,怎敢献丑。”
听到崔颢的话,一个学子不由开口道。
“唉,既然伯玉兄开口,那小弟就试着仿写一二。”
其他人多少有些不敢动笔,怕在崔颢面前丢人,但是李维不同,他在长安时,和崔颢有过一段时间相处,也算是知道崔颢性子。
同时,在大家都拒绝的情况下 ,他出头必定会引起太守注意,这对他来说,也不是坏事。
所以在崔颢开口之后,便对黄鹤楼的小二招了招手,接过了题板和笔墨。
李维的这番动作确实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月出江头白鹭飞,浪花淘尽英雄泪。
借问仙人何处去?空留鹤影伴斜晖。”
不多时,在众人的关注下,李维写出了自己的大作。
“呃........”
看到李维写出来的这西句。
在场的学子相互看了看,眼神中满是失望之色。
原本他们还以为能看一场龙争虎斗,在崔颢写出大作之后,还敢动笔,想来是有点东西的。
结果这东西确实有点,可实在不多啊!
而且这借鉴痕迹未免也太明显了吧。
人家崔颢刚写了空余黄鹤楼,你就来一句空留鹤影?
崔颢刚说仙人乘黄鹤走了,你来一句仙人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