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汇通
入秋后的江面飘着碎金般的斜阳,沈芋站在牙行二楼的窗前,看着码头方向升起的炊烟。/%咸%(鱼[ˉ]看?书¥@ ·追?-+最@新!章′节2$
自从“水路货单”传开,每日黄昏都有商人捧着册子来喝茶谈生意,廊下八仙桌上的茶渍总也擦不干净。
这天傍晚,一个穿藏青绸衫的中年商人捏着货单找上门,袖口金线绣的蝙蝠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沈掌柜,我听说你这里能寻到徽州的桐油?”商人掏出银锭敲了敲桌面,“只要能运二十桶到杭州,价钱好说。”
沈芋摩挲着货单上晕开的墨迹,突然想起上个月在苦力歇脚处,听搬运工老李提过有艘徽州船因暴雨滞留。
她连夜打着灯笼赶到工棚,几个汉子正就着月光修补麻绳。
老李抹了把额头的汗:“那船主姓周,急着出手桐油换钱修帆,不过......”他压低声音,“码头张二当家的也盯上了这批货,听说要压价三成。”
沈芋沉思片刻,摸出两枚铜钱递给工棚里识字的孩子:“去请霍祁来,再找几个腿脚快的,把周船主请到茶楼。”
三更天的茶楼里,沈芋用炭火煨着新制的陈皮茶,茶香混着周船主浓重的徽州口音在梁间回荡。?2/咸¥`×鱼/|看`书£网??? |首,发$
当张二当家带着打手踹开包厢门时,正撞见沈芋将银票推到周船主面前,账本上明明白白记着市价收购。
“沈掌柜好手段!”张二当家冷笑一声,却被霍祁带人拦住去路。
孩子们举着写满字的货单围在门口,烛火映得“公平交易”四个大字红彤彤的。
此事过后,沈芋的名声传到了府衙。
知府夫人派人送来请柬,邀她去府上谈茶。
沈芋带着阿福和几个女孩,将善育堂自制的香包和茶饼装满竹篮。
踏入朱漆大门时,阿福突然拽住她的衣角:“娘,那些穿绸缎的小姐都盯着我们看。”沈芋蹲下身替他整好衣领:“盯着好,等会儿让她们尝尝咱们的茶,保准忘不了。”
在知府后院的花厅里,沈芋将煮沸的茶汤注入白瓷盏,袅袅热气中飘出桂花的甜香。
知府夫人啜了一口,眉间的胭脂痣随着笑意轻颤:“沈掌柜不仅生意做得精明,连茶道也如此讲究。”
沈芋从袖中取出本货单:“夫人有所不知,这茶是用码头商船运来的桂花窨制,那些做生意的门道,也都是在码头听来的故事。”
回程的马车上,阿福抱着空了的茶篮打盹。
沈芋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灯火,忽然想起初到码头时,小安数桅杆的模样。·s~i`l_u?b¨o′o.k-..c?o*m¨
如今牙行的灯笼已能照亮半座码头,而善育堂的孩子们,也开始学着辨认货单上的字,在账本上记下第一笔生意。
夜风送来江潮声,她轻轻哼起纤夫的号子,声音混着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在夜色里越传越远。
冬雪初霁时,沈芋在牙行门口挂起了崭新的匾额——“汇通水陆”。
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得往来客商驻足观望。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缓缓停在门前,车帘掀开,下来一位身着貂裘的老者,正是扬州赫赫有名的盐商总商汪廷仕。
“早闻沈掌柜大名,今日特来一见。”汪廷仕捻着胡须,目光扫过牙行内忙碌的孩子们,“听闻你不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收养孤儿,教导他们谋生之道,这份善心,着实令人钦佩。”
沈芋忙命人奉上新茶,笑着回应:“汪老爷谬赞,不过是在这码头讨口饭吃,顺手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汪廷仕端起茶盏,却不急着饮,而是话锋一转:“眼下漕运新规将出,水路货运怕是要有大变动。沈掌柜可有打算?”
沈芋心中一震,这些日子她也听闻风声,只是尚未摸清门道。
见她沉吟不语,汪廷仕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这是我从官府得来的消息,漕运将开放民间商船,若能抓住先机,日后必成大器。”
沈芋接过文书,指尖微微发颤。
她深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送走汪廷仕后,她连夜召集霍祁和几个年长的孩子商议。
烛光下,众人围在铺满地图的桌前,小安已能熟练地指出各条水路要道,阿福则在一旁计算着成本与收益。“咱们可以先购置几艘小船,从短途货运做起。”霍祁建议道,“只是这买船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