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老李带着几个搬运工闯了进来,每人怀中都抱着一个油纸包。
“沈掌柜,我们听说您要造船,这些是大伙儿的积蓄,您先拿去用!”老李将油纸包放在桌上,解开一看,里面是零散的铜钱、碎银,还有几张皱巴巴的银票。
沈芋眼眶一热,“这怎么使得......”“有啥使不得!”老李憨厚地笑道,“当年要不是您搭的工棚,我们这些人哪有个歇脚的地方?如今也想跟着您干番大事业!”
开春时,三艘挂着“汇通”旗号的商船鸣笛起航。
船头站着的,是善育堂第一批学成的少年。他们穿着统一的号衣,腰间别着沈芋亲手缝制的防水荷包,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期待。
沈芋站在码头上,看着船队渐渐远去,心中百感交集。
然而,危机也随之而来。正当“汇通”的商船在各条水道上往来穿梭时,突然有商船被官府扣押,罪名是“私运违禁品”。
沈芋心急如焚,多方打听才知道,竟是同行嫉妒她的生意红火,暗中使绊子。
她带着账本和货单,只身闯入知府衙门。大堂上,面对知府的质问,她不卑不亢:“大人请看,每一笔货物都有记录,何时装船、运往何处,清清楚楚。若有不实,沈芋甘愿受罚!”
就在僵持不下时,汪廷仕带着几位富商走进衙门。
“大人,沈掌柜为人诚信,我们都愿为她作证。”汪廷仕说着,呈上一份联名书。
原来,得知消息后,许多受过沈芋恩惠的商人自发为她奔走。知府见此情形,只得命人重新彻查,最终还了沈芋清白。
经此一事后,“汇通”的名声更响了。
沈芋在善育堂旁又盖起了学堂,请了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算术记账。
每到傍晚,学堂里便传出朗朗书声,与码头上传来的汽笛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江边最独特的旋律。
而沈芋,则开始谋划着更大的蓝图——她要在各主要码头设立分号,将“汇通”的招牌,挂遍大江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