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对他们进行加急训练,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日后水泊梁山中坚战力的部队。
而其他途径来的兵员,除了少数上山的老百姓之外,就是各种慕名来投奔的人,这些人里面,也很少有好人,不是犯了事的悍匪、配军,就是各种寻求庇护的人,兵员素质和纪律性低下的很,初期用这些人还可以,但是想要水泊梁山发展壮大,还是得多招收“良家子”。
这道理很简单,逼不得已的时候你可以在渣子堆里面淘金子,但是你不能一直把目光全放在垃圾堆里面。
这里的“良家子”如前所说,是指家世清白、无犯罪记录的人群。
在很早,对于良家子从军的惯例早已有之,最早可见的记载当在汉代,自战国后,战争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开始登上战争的舞台,逐渐全民皆兵的状态下,魏国优中选优,首先创建了一支劲旅“魏武卒”,为其称霸奠定了基础。对于“魏武卒”的选拔,是要身体强壮,有一定的家产,如此方能有机会入选。
对于家产的要求,一是出于军事装备上的,再就是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但是,到了北宋,这个情况就变了,北宋始终是以缺失幽云十六州的状态面对北方强敌,无山河险阻的情况下,只得“以兵为险”,军费开支甚至占到国库收入的七成以上,即使这样,北宋以及后面的南宋给士兵们提供的待遇依旧不算高,尤其是禁军之外的厢兵和乡兵,更是如同二等公民一般,大多数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另外,宋代自赵匡胤开始,对流民、灾民往往采取招募其青壮的方式维持稳定,这也导致各州县的厢兵人数虽多,却大而无当,只能承担一些战场上的辅助工作,作用几乎和民夫类似。
再加上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士兵的地位之低,可想而知,也难怪面对狄青的求情之词,韩琦会说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这种啪啪打脸的话。
宋代的募兵制,可谓是一个极端。无论何种人,朝廷都可以将其招入兵营,鱼龙混杂之下,不说战斗力了,社会地位也极其低下。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从宋代传开的,这样的社会环境,一般的良家子弟是不会选择投军的。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良家子的缺席,而使大量市井之徒的充斥军营。士兵参军,只为温饱而非尽忠报国,宋军的战斗力低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李寒笑的水泊梁山兵马就不能和他们宋朝学习,最好还是要多多招募一些“良家子”扩充兵马,要是继续使用各种有前科的人,军纪难以保证,战斗力也是难以保证。
“良家子”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兵源,宋之后“良家子”的含义,更多的指家世清白和没有犯罪记录,而不再强调有“恒产”,这之后,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依然是在于“良家子”。
如明代戚继光招兵,除了要求身材高大有武艺、以及力气大人机灵这些标准外,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市井之徒和老兵油子等等,在他看来第一可用之人只是乡野老实之人,这里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应该属于“良家子”。
而清代的曾国藩在招募湘军时,标准也和戚继光一样,只要乡下老实的乡民。在他们看来,武艺和力气是很重要,但相对于胆气和精神,就要居于次要的地位。
因此,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需要的不是那些市井之徒,如罪犯、地痞、无赖之类,而是有着良好纪律性和服从性的老实人,或者说是家世清白、无犯罪记录的“良家子”了。
李寒笑也是在后世经历过军旅的正经军人,细细想来,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如果士兵体力不行或者武艺不精,那么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会有改变。但要是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欠缺,这个就不是你简单的训练就可以轻易解决的了。
因此,对于一支致力于建设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来说,奸猾狡黠之辈是要尽力避免的,后世,对于入伍要进行政审,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李寒笑搞分田,获取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之后,李寒笑还可以将其余的荒地和田地发展为军屯,来实现自给自足。
李寒笑非常明白,土地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都会认为 你分田,然后把地主打倒了,就没土地兼并了,税和人力就上来了,这是大错特错的。
在一个正常王朝的眼里,农民军不过是些泥腿子,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他所谓的土改必然会彻底得罪豪强跟门阀以及氏族,他相当于天然站在掌控钱财知识和阶级的人对立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