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拾叁
「平昌公主的尸身」曾经在「大理寺裴少卿被绑架」的同一时间丢失过。
这点耐人寻味的联系,曹国公自己还没品出来到底是什么味道,便不知哪个杀千刀的仆役在外说漏了嘴。
仅仅在事发后二日内,消息便已大摇大摆的逸逃出了曹国公府。
千千万万想象力丰富的长安话本作者丶说书先生,乃至于普通百姓,很快帮曹国公将这两件事之间勾连起了超过百种可能。
市井推波助澜之下,一时之间,长安民众从上到下,无论是玩笑,还是信以为真,皆以为,裴少卿所验女尸除了是平昌公主,再无没有其他可能。
随即,更多的流言蜚语,纷至沓来。
且不管这些被编排的故事,有哪些纯粹胡言乱语,又有哪些意外有几分可信。总之,为防不必要的后事,程世让当日便逼问了程五郎平昌公主死去的因由。
然而,程英先是佯怒,后又开始只闻声不见泪的哭闹,这幅丢人模样,惹得曹国公心烦的想当场就要揍他。
最后,在他阿娘的护持下,程五郎除了絮絮叨叨了大半个时辰「阿耶为何总是不信我」,半句有用的话也没说出来。
好在没过多久,这两桩悬事便被淹没在了长安城不断涌现的新鲜趣闻里,此后竟销声匿迹,鲜少被人提及,更没有引起任何波澜的迹象。
风平浪静之下,程世让只当自己此前实在多虑了。
此事便也就此作罢。
可谁曾想,明明已经过了三月有馀,裴继衍的一纸验尸笔记竟然即将成为「平昌公主之死」的馀浪中最为关键证据,被搬上了公堂。
于曹国公府而言,一场卷着浓重血腥气味的风暴,似乎已逼近至肉眼可见的距离。
夏日的黄昏较之别的季节要稍微漫长一些,太阳已经悄悄隐去,可它的馀晖还要在天地间徜徉许久。
光暗交替之际,暮鼓声由承安门,推向六街,继而响彻整个长安。
李暻此刻仍安坐于中庭的光天殿内,没有去任何地方的打算。
他一边翻看和批阅桌上的文牍,一边等待着一位久违了的客人。
早在裴继衍「验尸笔记」中最重要的那一条刚从大理寺传出的那刻,他便已料到,以曹国公的急躁脾气,定然无法独自「深思熟虑」太久,且连一晚上都难以等待。
今夜,他必会来东宫走一趟。
果然,程世让并没有让李暻久等。
曹国公与当朝圣人乃是生死相托的好友,更是对先后崇敬到几乎言听计从的地步。
所以,对于这个小时候经常被自己扛在肩上逗玩的太子,他一贯觉得亲近的。加之本身性格,因此,并不怎么注意君臣礼仪。
人一走入光天殿,气都没来的喘匀称,程世让便没什么顾及的开门见山,斥骂起晋王来:“这李暕小儿,实在太不是东西!”
话毕,也不等李暻开口提醒, 他擡手便将拿起桌旁摆着的小壶,将其中的茶水一饮而尽,而后继续咋呼道:
“殿下是知我的,程英那败家玩意儿,我实在厌烦的很。要不是家里的婆娘闹腾,我真恨不得他被哪个衙门抓住,关上一辈子才好。
“这次,他被晋王逮个正着,我便已下定决心,咬咬牙将人舍给他,任他是立威服众,还是讨好圣人。可我真没想到,这小混蛋想要的竟然是我全家性命,还是三族死绝的这种。”
“曹国公稍安勿躁,二月时你我不是就议论过?平昌和裴继衍这两件事皆十分蹊跷,六郎拿出的所谓的证据到底能不能成真,尚且说不准。”李暻劝慰道。
还要细说,可曹国公却不给他机会。
出乎意料的,他陡然将话题一转,开始回忆起了李暕幼年的往事。
“阿翦小的时候,不爱呆在太极宫里,偏偏最爱来我府上,追着我和我家三郎玩耍。
“我学问不行,教不了他什么大道理,便带着他俩骑马射箭,去郊外,去山上,去林子里,也能玩的快活的不得了。
“有一次,他听段老哥笑我一句「莽夫将军」,以为是嘲讽,便赶紧回去和宫里的先生学了许多日的兵法,明明自己还半生不熟,却装出一副夫子的模样一句一句教给我,臊得我啊,连夜送给他一套亲手做的沙盘,将这些年征战的心得悉数讲给他听。
“前几年,他征战在外,苏涉有信给我时,次次说他行军布阵的风格像我。我……实在是开心啊。”
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