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县长,咱们乡那条烂泥路..."。
"知道!知道!"。
李达康笑着打断他:“路是肯定要修的,我保证让乡亲们都能走上‘致富路’!"。
代表们离开时,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县长不仅记住了他们的诉求,更给出了明确的承诺和时间表。
而李达康站在台阶上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很长,就像他对关安县未来的规划一样深远。
随后,李达康特意邀请吕树州在县委食堂小聚。
食堂包间内,四菜一汤的简餐,配上一壶清茶。
"吕主任,这次选举多亏了您。"
李达康亲自给吕树州斟了杯茶,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袅袅升起。
吕树州笑着摆手:"李县长言重了,这是民心所向啊。"
他抿了口茶,话锋一转:"不过接下来,你这担子可不轻啊。"
李达康点点头,夹了一筷子清炒时蔬:"正想跟您商量这事。”
“我想请县人大组织几个工作组,下沉到各乡镇去。"
他放下筷子,语气诚恳:"一方面收集基层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也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
吕树州眼中精光一闪。
李达康的提议意味着县人大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实地调研权和监督权。
自从退居二线后,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直接参与政务的机会了。
"好!这个提议好!"。
吕树州拍案叫绝,茶杯里的水都晃了出来。
"我亲自带队去最偏远的青龙乡,那儿的群众,可是憋了一肚子话要说。"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窗外,暮色渐沉。
食堂的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临别时,吕树州握着李达康的手久久不放:"李县长,有你在,关安县有福了。"
李达康目送这位老干部离开,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县委大院的林荫道尽头。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
李达康知道,刚才的谈话,不仅为县人大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关安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感谢“喜欢瓦松的海英子”送的催更符)
喜欢混官场是要讲背景的,而我正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