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偏殿内。
一个老太监轻启大堂上的鎏金银竹节博山铜熏炉炉盖,往里添了些许沉香。
醇厚纯正的木质清香随即在殿内弥漫开来。
跪坐殿下的王老太爷微闭双眸,深吸一口气。
淡淡的甜润感很快便洗去了他一身的疲惫。
刘宏手持刻刀,眉头微蹙。
西北战报刚刚送达,董卓果然没让他失望,羌人被打得节节败退。
只是,粮草吃紧,再过半月,部队就将断粮。
刘宏很想趁势扩大战果,毕竟他也怀着秦皇汉武的雄心。
可惜国库空虚,各州赋税都已收到九十年后,百姓实在是无油可榨了。
想及此处,刘宏不禁幽幽叹息。
比起处理国事,他更喜欢在西园中扮演富商,整日寻欢作乐,那般自在。
老太监行至刘宏身侧,轻声道:“陛下,王老太爷已经候着好一会儿了。”
刘宏闻言回神,他扔下手中刻刀,背着手,走到堂下。
王老太爷睁眼叩拜:“参见陛下。”
“爱卿不必多礼。”
刘宏亲自弯腰将其扶起。
“这一路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不知陛下召老臣前来,有何吩咐?”
“也无大事。朕立熹平石经已十年有余,儒生们有了习经的范典。朕也从鸿都门学中选出不少可用人才。然而,今文与古文的争辩一直未休。何老已然故去,今文势微,朕希望王老可以挑起今文重担,重振鸿都门学。”
儒家经典因战乱流散颇多,后经几代儒生努力,才有了董仲舒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况。
儒生们对圣贤经典进行注解,使其神秘化且更符合统治者利益,一脉相传,此为今文经学。
及至西汉中期,以刘歆为首的儒生提倡恢复古文经书的权威。
到了东汉末年,以马融为首的经学大家推崇关注经书原始意义,主张经典应相对独立于政治。
这影响了一大批儒生,形成了古文经学一派。
郑玄、蔡邕、卢植等当代经学大家,在学术上都偏向古文经学,深受士族推崇。
然而皇帝需要儒家经典来强化皇权,更需要通过鸿都门学来绕过太学,选拔寒门子弟。
以今文思维为已所用,以对抗士族势力。
王仁与何休同为今文大师,何休前些年故去,只剩下王仁一人。
眼下,士族日渐跋扈,赋税难收,刘宏正需今文势起,提拔寒门,打压士族,巩固统治。
因此,刘宏诏来了王仁,希望他用老骨头,再为皇权出出力。
然而,王仁可不是傻瓜蛋子......
“臣王仁恐不能担此重任,请陛下另选贤能!”
王老太爷拖着风烛残年的身躯跪倒在地。
他一个老成精的人,太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了。
士族之所以推崇郑玄,无非是想借文化的影响力来削弱皇权,从而在帝国的统治结构中分得更多利益。
皇帝此举分明是要让带头冲锋当敢死队,他这把老骨头哪经得起这般折腾!
刘宏却毫不恼怒,背着手道:“王老啊,此事就这么定了。过几日我让蔡邕接你去太学,日后,你就是朕的鸿都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