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很多旧制已经改变,但人心习俗难改。若不及时纠正,将危及军心。";
嬴渠梁沉思片刻:";商君有何良策?";
商鞅提议:";臣建议重新审核此次战功,严格按军功标准评定,不论出身。同时,公开表彰几位出身寒微但战功卓着的将领,以正视听。";
赢驷补充道:";还应对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员严惩,以儆效尤。";
嬴渠梁当即拍板:";就依商君和太子之见。太子负责组织人手,重审军功;商君督导全局,确保公平公正。";
商鞅又道:";臣还有一事奏报。变法深入后,各地民生大为改善,但农业发展仍有不足。臣建议在全国推广新式耕作工具和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嬴渠梁欣然同意:";此议甚好。农业乃国之根本,必须重视。着令农官立即着手此事。";
商鞅继续道:";最后一事,关乎《商君书》的推广。目前虽已在官员中广泛传播,但民间了解不多。臣建议在各县设立学堂,选拔聪明好学之人入学,系统学习变法理念,培养更多变法人才。";
赢驷眼前一亮:";商君此议极好!长远之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嬴渠梁也赞同地点头:";准奏。由太子负责筹建学堂,选拔人才。商君可派心腹督导此事。";
商谈结束后,商鞅告退。赢驷留下,与父亲继续商议。
";父王,";赢驷神色凝重,";有一事儿臣一直想问。商君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但也树敌众多。若有一日商君遭遇不测,变法何以为继?";
嬴渠梁沉默片刻:";你担忧的问题,朕也常思考。商君对秦国功勋卓着,朕自会全力保护。但变法已深入国家根基,即便没有商君,也会继续前行。这也是为何朕支持编纂《商君书》,设立学堂,就是要让变法理念广泛传播,成为国家根本大法。";
赢驷点头:";父王远见。儿臣定当全力支持变法,确保其成果不被动摇。";
嬴渠梁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朕相信你能做到。朕年事已高,不久的将来,秦国将由你来掌舵。希望你能继承商君遗志,将秦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赢驷郑重承诺:";儿臣必不负父王重托!";
***
次日清晨,商鞅府邸内,杜阳匆匆前来汇报:";大人,军功重审已经开始,太子亲自督导,务求公平公正。";
商鞅满意地点头:";太子做事,我很放心。你继续跟进,有情况随时汇报。";
杜阳又道:";还有一事。有传言称,部分旧族对变法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学堂建设一事,他们担心会削弱家族对子弟的控制。";
商鞅冷笑一声:";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学堂确实会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而非唯家族马首是瞻的工具。不过,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国家需要忠于法度、注重实绩的人才,而非依靠血统谋取私利的门阀子弟。";
杜阳忧心道:";大人,我担心他们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阻挠变法。";
商鞅神色平静:";变法之路,本就不平坦。只要方向正确,再大的阻力也能克服。况且,我们已赢得民心,培养了大批变法骨干,即便我有不测,变法也会继续前行。";
杜阳动容道:";大人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正谈话间,赵统匆匆而来:";大人,有个农民求见,说是发明了一种新型犁。";
商鞅眼前一亮:";快请进来!";
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被领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个木制模型。他紧张地行礼后,小心翼翼地展示自己的发明:";大人,小民愚钝,只是觉得现在的犁翻土不够深,便试着改进了一下。这种新犁能翻更深的土,还省力气。";
商鞅仔细检查那个模型,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好!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小民叫李诚,是雍州北乡人。";农民受宠若惊地回答。
商鞅当即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