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片扳手像密码锁一样,根本就不能用了。
高远只想买一台国产的海鸥或者友谊,问了售货员。
售货员眼皮子都不带抬一下的,张嘴扔出来两个字儿:“没有!”
姐弟俩苦笑一声便死心了,一起往出走。
买不到怎么办?
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租。
广场上就有租售相机的摊位。
高远租了一台,买了个胶卷,先给姐姐咔嚓了几张,又在附近转悠起来。
城门楼子、广场、纪念碑、大会堂、纪念堂、街道、蹬着自行车的行人,拍了个一溜够。
他神奇的发现,广场上居然有人在摆茶摊儿卖大碗茶。
一看就知道是返城的知青。
因为知青们穿着非常朴素,大多数人裹着黑棉袄,穿着免裆裤,脚蹬棉布鞋,棉袄上补丁摞补丁。
这些人的脸色也普遍是蜡黄的,那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
高远记得,姐姐刚从北大荒回来的时候也这样子。
他没敢靠近,远距离拍摄了两张照片。
高雅叹息道:“今年回来的知青越来越多了,我听说,市里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家,要求各街道、各居委会办生产服务合作社,以解决知青们的工作问题。”
高远咔嚓又拍了一张,惊讶道:“生产服务合作社,那不是集体单位么,工资低、待遇差,还没啥福利,知青们能干?”
高雅压低声音说道:“当然没人愿意干了,谁不想去国营正式单位上班啊,拿一份工资起码旱涝保收,但这不是没那么多就业岗位么。
大家不愿意干也得硬着头皮干,总不能待在家里吃闲饭吧?”
“姐,你是说,这茶摊就是某个居委会开办的集体单位?”
“我估计是,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你就应该能看出来,都是从乡下回来的知青。”
高远点点头,心里也清楚,今年回来了不少人,明年会更多,因为中央的政策已经明确了,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样一来,想尽千方百计返城,就成为老三届、老知青们的执念和具体行动。
“咱俩过去捧个场?”高远笑着问道。
摆茶摊未必不是门好生意,不是未必,应该说一定是一门好生意。
大碗茶两分钱一碗,全是茶叶沫子,一碗能挣一分五。
并且,前门这块儿是个宝地啊,本地人爱逛,外地人必逛。
堂堂首善之都,每年来京出差送礼跑部钱进的人如过江之鲫,来了总不能不朝圣吧?
偏偏前门楼子这块儿虽铺面多,却没一个卖水的。
你让来磕一个的家伙们口渴了可咋弄?
北冰洋汽水一毛五一瓶,不是花公家钱的那帮人,普通消费者还真舍不得喝。
所以说,在前门这块儿摆个茶摊,绝对能挣大钱。
别看收的都是钢镚,架不住量大不是?
后世还有首歌呢,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李谷一唱的。
你爷爷我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
高远心说,等我老了,一定要唱给小孙子听。
高雅见他乐呵呵的,也微笑着点头说:“走呗,正好我也口渴了,去喝碗茶解解渴。”
姐弟俩快步走到茶摊前。
高远一瞧,一个帆布棚子,里头砌了个大炉子,六张八仙桌后面是条凳,炉子上坐着大茶壶,旁边立着个一米高,七八十公分直径,刷这层绿漆,带卡扣的保温桶,这桶底端有个小水龙头,拧开就出水。
保温桶正面写着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
一个碗柜里整齐摆放着一大摞粗瓷大碗。
男男女女共有八人,跟八大金刚似的,但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男同志们拿着碗给客人们接茶水,女同志们烧水的烧水,倒茶的倒茶,收钱的收钱。
这该死的年代感,都把高远给看乐了。
高雅轻声问他道:“在前门楼子前砌炉子,就没人管吗?”
高远一乐,道:“这算啥,你刚才没看见么,广场上还有卖土豆的呢。政府为了解决知识青年就业问题,在某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面也不会太较真儿。”
一个看上去三十来岁的男子笑着说道:“小兄弟这话对,我们这帮人都沦落到来城门楼子前摆茶摊过活了,领导们再跟我们讲政策、摆规定,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可就太不近人情了。
您二位是姐弟俩吧?来一碗尝尝?”
高远笑眯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