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西侧的玉泉山。
但对对于皇帝陛下不“勤政”爱游玩的控诉,几乎也是绝迹的。
只有偶遇一些不知道抱着什么心态的御史或在清水衙门,贫困地方的官员,他们才会偶尔上疏一封劝谏皇帝勤政的奏疏,劝导朱载坖不要荒废政务,沉迷享乐。
而朱载坖在看到这些奏疏的时候,也没有斥责反驳,也没有削职拿人。
因为在朱载坖看来,这些人不管他们是出于一片忠君爱国的心思,还是出于想要邀名卖直的心思。
朱载坖都不会答理他们,只会将这些奏疏统一的留中,然后再命吏部审核考察他们所在任内的工作成效与工作态度。
工作成效好的,有能力的,朱载坖也会让吏部认真栓选,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去实现抱负。
若是能力一般,而工作态度又尚可,朱载坖就会将其弄到翰林院或国子监去。
毕竟现在要为嘉靖皇帝补修《永乐大典嘉靖篇》真的缺很多能够认真抄书勘误的较真人才。
若是能让这些人在这件伟大的文化工程里面发光发热,也不吝是对他们最好的嘉奖。
而且,修书本来就是读书人最在意的几项荣誉之一,如果这些人到了翰林院和国子监后,觉得修书枯燥,不能胜任。
那么等待他们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冷板凳,朱载坖肯定也不会再放这些能力一般的人再出任其他重要职位。
至于那些工作能力也不行,工作态度也不行的,而且还有些贪污渎职之类的小毛病,那么就不要怪朱载坖心狠了。
毕竟现在的陈洪也很需要工作业绩来向朱载坖证明他的价值。
毕竟现在的陈洪能留下一命,心里本来就无比的惶恐不安,唯恐自己哪天就要被秋后算账。
所以,现在的陈洪在东厂干起活来,那可是相当的卖力!
只要是他被盯上的有问题的官员,几乎都是无一例外的都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见,现在的陈洪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忠心,是何等的积极认真。
而且随着陈洪的工作深入,也随着朱载坖的行政需要,这段时间朱载坖也在考虑的改组都察院的职责范围。
这衙门放在平时没有利益争斗的时候,还算是靠谱公正,但一旦涉及到利益纠纷,这些御史们就容易非黑即白,成为加速党争白热化的推进去。
而党争这个玩意,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它都是“朝政败坏”的代名词。
如果不加以约束,任由这些御史们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疯狂出击。
那么最后受伤肯定不会是别人,而是朱载坖本身,以及被他们伤害和无视的普通百姓利益。
所以,朱载坖最近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约束翰林院的职权范围,又如何改造翰林院的职能作用。
因此朱载坖也思索参考了很多后世出现的廉政反贪的机构,想着将如今的都察院改组成为类似香港地区的“ICAC”,以及专门负责官员腐败调查的纪律委员会。
但是这俩参考机构,好像有些过于高级了,不太适合现在的大明需要,所以为此朱载坖也不由有些纠结头疼,拿不定主意。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