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月球地下共享城的运作机制。整个共享城由多个六边形模块构成,每个六边形的角上,都坐落着一座科研项目小镇。”
我们乘坐飞行器,很快抵达了一座科研小镇。小镇里,浓厚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在一间宽敞的科研室内,天文学家们正围在巨大的银河系3d虚拟构造图前,激烈地讨论着。复杂的线条和闪烁的光点在构造图上交织,仿佛将整个宇宙浓缩于此。
小i引领我们走近,介绍道:“他们正在探讨银河系中心黑洞对太阳系奥尔特星云的潮汐作用。”我凝视着3d图中那片神秘的奥尔特星云区域,小i适时开启讲解:“奥尔特星云距离太阳极为遥远,受银河系中心黑洞引力和其他恒星引力的综合影响,就像被无形的大手拉扯。这种潮汐作用会导致奥尔特星云内的彗星轨道发生变化,原本稳定的运行轨迹可能被打乱,进而进入内太阳系。”
我不禁好奇,问道:“为什么要测算未来可能进入内太阳系的奥尔特彗星轨迹呢?”小i眨了眨虚拟界面上灵动的大眼睛,解释道:“我们的太阳系星际物流飞船,此刻正在执行开采柯伊伯带小行星陨石的任务。这些突然闯入内太阳系的彗星,可能与物流飞船发生碰撞,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资源开采运输任务构成严重威胁。测算彗星轨迹,便能提前预测风险,及时调整飞船航线。”
这时,同行的一位同学举手提问:“柯伊伯带距离月球有多远?”小i迅速调出数据,在我们的3d虚拟操作界面上展示出一条蜿蜒的星际路线,耐心解答:“柯伊伯带处于太阳系边缘,距离月球平均约30至55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换算过来,大概是数十亿公里。”
又有同学紧接着追问:“距离如此遥远,如何与飞船上的宇航员保持沟通呢?”小i的界面上瞬间浮现出一个动态的星际通信模型,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解:“这就得依靠我们的暗能量量子通信系统啦!在介绍它之前,得先讲讲传统通信的局限。常规的电磁波通信,虽然在地球和近地轨道通信中表现出色,但在星际长距离传输时,信号会因星际尘埃、等离子体的吸收与散射而衰减,就好比声音在嘈杂环境中逐渐变弱,甚至消失。”
“而暗能量,作为宇宙中一种神秘的能量形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约68%。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掌握了利用暗能量携带信息的技术。月球基地的暗能量发射装置,运用特殊的调制技术,将信息编码到暗能量的量子态上。量子态具有叠加和纠缠的特性,就像同时拥有多种状态的神奇密码锁,极大提升了信息的传输容量与安全性。”
当暗能量信号从月球基地发射后,它能够穿透星际间的各种物质,跨越浩瀚的宇宙空间。因为暗能量几乎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这就避免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物质干扰而产生的衰减和失真,实现超距离的稳定传输。
在柯伊伯带的星际物流飞船上,配备了专门的暗能量接收和解码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精准捕捉到暗能量信号,并通过复杂的算法将量子态携带的信息还原出来,从而实现与宇航员的实时通讯。与此同时,飞船上的各类传感器收集到的运行数据、宇航员的生理参数等信息,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反馈回月球基地,让我们对飞船的状况了如指掌。
听完小i的讲解,我们对这项前沿科技惊叹不已,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月球基地的科技魅力与探索宇宙的坚定决心。
就在这时,一位天文学家的宇宙模型操控界面上骤然爆发出刺目的红光,尖锐的警报声瞬间划破观测站的寂静,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刺入每个人的心底。我们闻声望去,只见他的瞳孔在全息投影前剧烈收缩,脸上满是惊恐,忍不住惊呼道:“暗能量潮汐异常!”
他猛地站起身,座椅与金属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他的声音因愤怒和紧张而微微颤抖:“美加帝国的引力波发生器正在制造人工黑洞效应!这怎么可能?!难道真是他们真的搞出来了!?”
几乎在同一瞬间,小i的全息影像迅速切换,火星基地的实时画面呈现在众人眼前:巨型船坞内,漆着美加帝国金鹰徽记的“尼米兹”级星际战列舰缓缓升起,舰身上密密麻麻的能量炮口闪烁着幽蓝光芒,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更令人震撼的是,两艘长达三公里的“利维坦”级空间站正将暗红色的能量束注入太空,所过之处,虚空被撕开一道道扭曲的裂缝,如同狰狞的巨兽在肆意咆哮。
观测舱的全息投影瞬间被猩红警报覆盖,暗能量潮汐图剧烈扭曲,像是被无形的巨手疯狂撕扯的蜘蛛网。观测站的天文学家们吓得脸色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