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幽在楚逸和苏瑶的引领下,凭借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逐步走出贸易抵制的困境,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这看似祥和的表象之下,宫廷内部却悄然涌起一股暗流。
随着楚逸科技政策的深入推行,守旧大臣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以吏部尚书王宏和礼部侍郎赵康为首的守旧势力,私下频繁聚会,谋划着如何阻止楚逸的改革步伐。
“王爷推行的这些科技政策,完全背离了祖宗的传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王宏满脸怒容,用力拍打着桌子。
赵康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王大人,如今王爷圣眷正隆,直接反对恐难奏效。我们需从长计议,寻找合适的时机。”
他们商议着利用楚逸外出视察科技成果推广情况时,在朝堂上发难,联合其他对科技政策心存疑虑的大臣,共同向楚逸施压,迫使他改变政策。
楚逸和苏瑶对此并非毫无察觉。苏瑶在民间行医和交流时,听闻了一些风声,赶忙告知楚逸。
“王爷,近日我在民间听闻一些大臣对科技改革颇有微词,恐怕会在朝堂上有所动作,您需早做准备。” 苏瑶忧心忡忡地说道。
楚逸微微点头,眼神坚定:“苏瑶,我也有所耳闻。这些守旧势力,终究是不愿看到北幽改变。不过,我不会让他们破坏北幽的发展。” 随后,楚逸和苏瑶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商讨应对之策。
楚逸深知,在朝堂上与守旧大臣正面交锋,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他提前召集了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详细整理科技改革以来的各项成果数据,包括粮食增产的具体幅度、工业产值的增长比例、贸易顺差的扩大数额等,还收集了各地百姓因科技改革生活改善的具体案例,准备在朝堂辩论时作为有力论据。
苏瑶则凭借自已在民间积累的威望,组织医馆学堂的学生和民间的有识之士,提前在百姓中宣传科技改革的好处,从医疗技术进步、生活便利等角度出发,让百姓对科技改革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应对守旧大臣可能在民间制造的舆论混乱打下基础。
不久后,楚逸外出视察归来。朝堂之上,王宏率先发难。
“王爷,自推行科技政策以来,虽然看似有了一些成果,但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且新的生产方式让许多百姓失去了传统的生计,老臣认为,应当立即停止这些改革。” 王宏言辞激烈,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其他守旧大臣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
楚逸面色平静,待众人稍作安静后,缓缓说道:“王大人,科技改革是为了北幽的长远发展。新的生产方式虽让部分百姓面临转变,但我们也在积极引导他们适应。而且,北幽的经济在改革后明显好转,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他一边说,一边命人将整理好的科技改革成果数据图表展示在朝堂上,让大臣们能直观地看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赵康却不依不饶:“王爷,这只是暂时的繁荣。科技之物,变幻莫测,万一将来出了问题,谁来承担后果?”
就在楚逸准备再次反驳时,苏瑶站了出来。她在民间积累了极高的威望,此次出面,令众人皆感意外。
“诸位大人,苏瑶虽为女流之辈,但也明白科技的力量。我在医馆学堂,利用科技改良了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不仅救治了更多百姓,还为北幽带来了经济收益。这难道不是科技的好处吗?” 苏瑶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朝堂上回荡。
王宏脸色一沉:“苏姑娘,医馆之事与国家大政不同。科技用于治病救人尚可,用于治国理政,实在不妥。”
楚逸见状,进一步阐述科技改革对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王大人,当下国际局势复杂,周边强国环伺。若我们不通过科技改革提升国力,如何在这乱世中立足?科技不仅能发展经济,还能增强军事力量,保障北幽的安全。” 他列举了一些因科技进步而在军事上取得优势的案例,让守旧大臣们意识到科技改革的重要性。
然而,守旧大臣们依旧固执已见。他们见无法直接说服楚逸,便开始暗中串联,试图在民间制造舆论压力。他们散布谣言,称科技改革会破坏风水,导致天灾降临,百姓们人心惶惶。
楚逸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官员深入民间,向百姓解释科技改革的好处,并展示科技成果带来的实际利益。同时,他还组织了科技成果展示会,邀请百姓前来参观,亲身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苏瑶则发动医馆学堂的学生,深入各个村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讲解科技知识,消除他们的疑虑。
在展示会上,百姓们看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