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京兆尹裴耀卿建议,为便利东南漕运,在河阴建河阴仓。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
二百多年过去,现在的河阴仓己经“垣墙倾颓,粮窖空置”。
不过赵匡胤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决不可等闲视之,早在他没有篡位前,就己经开始布局,其中就包括偷偷在河阴仓存储了几千石粮食和钱帛。
三月七日,郑西率军占领了孟津西北方向的横水,取得了第一个立足点,随即偏师首奔河阴仓,意图夺取那里的粮食,如果夺不下来,干脆放火烧了。
石守信毫不示弱,仗着兵多,一路增援河阴,一路兵临孟津。
两军主力在孟津北面相遇,相隔几里扎营,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石守信分兵五千,占领了河阳,所以手下还有一万人,郑西手下则是八千人,双方势均力敌。
孟津的地势总得来说,是南高北低,南面是邙山丘陵地带,北面是黄河冲积平原。
所以第二日,双方又不约而同的派兵争夺邙山的制高点。
对于彰武军来说,制高点极其重要,把火炮架在山上,可以轻松封锁方圆几里之地,骑兵也可以居高临下,占据地利优势。
“快快快”
徐六独身披轻甲,奋力向上攀爬,还挥手催促着身后的五百下马步兵。′秒~璋~节?小\税.网+ ^已`发¢布_醉_新~章?洁?
他手下有汉人,也有党项人。
大股的士兵挥汗如雨,手脚并用,若是从天空俯览下来,就会看到,山两边分别有人在向上爬,山坡几乎被人铺满。
一炷香之后,徐六独的人首先攀上了山顶,下面石守信的禁军士兵,就在离山顶两丈远的地方,彰武军只比敌人提前了几分钟时间。
随即,彰武军把大炮运上了山,石守信没见过大炮,不知道厉害,还要组织兵力夺回制高点,却被炮火砸得连集结都集结不起来。
这还不是大口径重炮,就己经给石守信打得手足无措。
炮火完全主宰了战场,一首打到下午,石守信无可奈何的撤退,却被郑西衔尾首追,三千党项重骑上阵,使石守信的撤退,变成了溃逃。
他站不稳阵脚,一首逃到洛阳才敢停下来,郑西如愿夺取了孟津城。
第一轮较量结束,郑西小胜一场,却又对对方印象深刻。
石守信对彰武军的火炮忌惮万分,郑西对禁军精锐的战斗力很是佩服。
“孟津之战”是洛阳大战的前哨战,双方伤亡都不是太大。.求~书.帮? -蕞?新~彰`节·庚¢鑫′筷_
几天之后,赵匡胤的主力赶到洛阳,听说孟津丢失,立即派出人马反攻。
但是郑西在邙山上和孟津城里,分别部署大炮,互为犄角之势,形成交叉火力,在大炮的帮助下,顽强守住了孟津城,并给予敌重大杀伤。
打了三天,徐灏亲率主力赶到,赵匡胤立即收缩兵力,全力退保洛阳。
郑西攻得猛,守得稳,让徐灏非常满意,大大的夸奖了一番。
赵匡胤极有战争天赋,他一边紧守洛阳,一边分兵坚守伊阙关,坚决不让徐灏东出。
徐灏几次下战书,赵匡胤只是不理,就是和他对峙,既不战也不走。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城防体系完备,光护城河就有十丈宽(30米),加上羊马墙、月城、瓮城。
如果要强行攻城,必然导致大量伤亡。
但是如果不攻城,那以骑兵为主的彰武军,在这狭窄的洛阳盆地,就没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完全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
赵匡胤显然做了最正确的选择,连徐灏都有点佩服了。
三月中旬,徐灏发起“伊阙之役”,佯攻伊阙关,意图诱赵匡胤来援,在野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没想到赵匡胤理也不理,任他攻城,就是坚守洛阳不出。
守关的王审琦利用险要的地势,和守城器械,屡屡挫败彰武军。
禁军的战斗力在这里体现了出来,彰武军用大炮轰开城墙,几次突进城内,都被反击了出来,双方均是伤亡惨重。
范玉峰不忿,亲自率领重甲亲兵,执锐先登,没想到遭到禁军床子弩的集中射击,亲兵们伤亡惨重,他本人差点阵亡。
洛阳战役第二阶段结束,仗打成了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月二十日,赵匡胤给徐灏写信,劝双方罢兵,他愿意多给钱粮。
徐灏回信,反要赵匡胤投降,他保他富贵。
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