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改进让临床前准备多花了3个月,但当李仲看到社区老人在问卷上勾选"愿意尝试"时,知道这份等待值得。
2082年谷雨,临床试验申请材料正式提交。最厚的附件不是实验报告,而是青湖社区127位类风湿患者的"心愿档案":76岁的周奶奶画了幅简笔画,画中自己正弯腰给花浇水;68岁的退休教师王伯写下:"想重新站在讲台,哪怕只讲一堂课。"每个心愿旁都贴着对应的实验数据——周奶奶的画旁是实验猴抓握能力恢复曲线,王伯的字迹边标注着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
预审专家来访那天,实验室特意直播了青湖社区的"晨练时刻"。画面里,老人们扶着栏杆慢慢活动关节,动作笨拙却透着倔强。李仲指着屏幕说:"我们在培养舱里监测的每个数据,都是为了让他们明天能多抬1厘米胳膊,多走1米路。"专家们沉默良久,最终在反馈意见上写下:"建议优先审批,因其回应了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此刻,实验室的恒温箱里,新一批基因编辑载体正缓缓培育。它们将带着青湖社区的温度,带着那些未说出口的期盼,在不久的将来,穿过临床试验的重重关卡,最终抵达需要它们的生命里。生物技术的临床前准备,从来不是冰冷的实验流程,而是一场从社区痛点出发,向着生命尊严奔跑的接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