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实在'',就够了。\"林小满还发起\"初心结对\"活动,让李氏的年轻员工和创业者组队,定期回青湖社区\"充电\"——在门吸原型展柜前聊聊困惑,听周奶奶讲讲\"小李当年的糗事\",这种连接让实在精神有了传承的脉络。
未来鞭策的动力,来自\"没完成的事\"。李阳和林小满的办公室里,都贴着\"社区需求清单\":基苏木还缺带x光的诊疗仪,利马的量子净水器产能不足,青湖社区的老人想要\"会陪聊的智能轮椅\"。这些清单比奖杯更能提醒他们\"不能停\"。某次庆功宴上,林小满没谈成绩,而是念了封来信:非洲某村的孩子问\"什么时候能有会治病的机器人\",念完她说:\"这才是咱该追的奖。\"公司甚至设立\"未完成奖\",鼓励员工把没解决的问题写在墙上,谁能攻克就给谁颁奖——现在墙上还贴着2003年的\"老人用设备看不清\",旁边标注着\"2090年已解决,用了87年\"。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让荣誉成了加油站而非终点站,就像李阳常说的:\"三大爷当年夸我门吸做得好,我转头就想''能不能再好点'',现在也一样。\"
社会认可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实在精神成风尚\"。青湖社区的\"实在人物榜\"上,既有李阳和林小满,也有帮邻居修设备的退休工人,还有给社区送菜的小贩。这个榜单每月更新,由居民投票选出,得票最高的往往不是\"大人物\"——上个月的榜首是78岁的王爷爷,因为他坚持给独居老人读报。林小满在揭榜仪式上说:\"社会认可咱,不是因为咱多厉害,是因为大家盼着''实在做事''能有好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模仿李氏的\"社区模式\":有的给小区装免费充电桩,有的培训下岗工人做维修,有的把利润捐给社区养老。李阳看着这些变化说:\"当年我修门吸时,没想过能影响谁,现在才明白,你做得正,就有人跟着学,这比任何奖杯都值钱。\"
暮色中的\"初心荣誉墙\",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周奶奶颤巍巍地把新得的\"社区贴心人\"奖状贴在李阳的照片旁边,笑着说:\"你看,咱老的小的,都在这儿呢。\"李阳走过去帮她扶稳胶带,突然想起1983年的那个傍晚,三大爷也是这样,把\"最佳门吸\"的奖状贴在他的工具箱上。
此刻,社区广播里响起孩子们的合唱,歌词是改编自李阳创业故事的童谣:\"修门吸,钉得牢,街坊的事,忘不了;做实事,得好报,大家的笑,最重要。\"李阳知道,社会认可的终极意义,不是让自己被记住,而是让\"实在做事、温暖待人\"的道理被相信——就像那扇老门吸,几十年过去,门换了几代,它还在那儿,默默告诉每个路过的人:有些东西,比荣誉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