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盾"的信任里。团队从不讳言未来的困难:技术瓶颈、市场波动、资源紧张,但应对方案里总有"社区牌":遇到技术难题,就开"全球社区智囊会",非洲的医生可能比博士更懂设备在高温下的表现;遭遇市场冲击,社区伙伴会自发组织"以物易物",用当地特产代替现金结算;资源紧张时,优先保障老人的需求,员工自愿降薪也要保住社区医院的设备。这种"公司与社区共进退"的模式,让李氏在六次重大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就像2048年全球危机时,周奶奶说的:"你帮咱守了一辈子门,咱也得帮你守住家。"现在的风险评估报告里,有个特殊指标"社区粘合度",得分永远高于行业平均值37%。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未来美好的模样,具体到"每个街坊的笑脸"里。在李氏的"2100愿景图"上,没有摩天大楼和数字泡沫,只有:青湖社区的老槐树更粗了,树下的门吸还是"实在牌";基苏木的孩子能在有空调的教室里看雪;利马的贫民窟变成了有花园的社区;柏林的老人能通过量子投影,和中国的老朋友聊天。这些具体的画面,让"未来"不是抽象的词,而是可触摸的日子。李阳常给孩子们讲:"1983年我以为,能让胡同里的门不响就挺好;现在看,好日子就像门吸,一个接一个,能连成串。"
暮色中的青湖社区,"时光胶囊"被埋在老槐树下,旁边立着块石碑,刻着:"2142年冬至,等你来开——看看门吸是不是还那么结实,街坊是不是还那么亲。"林小满带着孩子们朗读石碑后的心愿:"愿那时的老人,还能像周奶奶这样,笑着说'这东西中用'。"李阳摸了摸石碑,温度和当年三大爷递给他的扳手一样,带着踏实的凉。
此刻,社区广播里响起跨越时空的声音:1983年三大爷的咳嗽声、2020年抗疫时的加油声、2092年非洲孩子的笑声,最后汇成一句:"未来会好,因为我们在。"李阳知道,所谓未来可期,从来不是因为路好走,而是因为同路的人够实在——就像那枚铁丝门吸,六十年过去,锈迹斑斑却依然能撑住门,因为它扎在门框里的那股劲儿,从来没变过。而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喜欢1949璃院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