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志才略微思索,“明公所虑之事,一是为声名所累,而是为因徐州南部陷入与袁术的战争泥潭。”
“在吾看来,此二事皆不是难事!亦或者说都不是坏事。
“明公前有求贤令发布于兖州,倘若再以仁义之名传于各地,信誉著于四海,则海内人杰都将来投,此是一利。”
“下邳陈氏,世代祖居徐州,家资丰厚,今被袁术所扰,明公若得其归附,陈氏必会奉上军资以求明公相助,此是二利。”
“若明公能得下邳彭城人心归附,陈氏顺从,则徐州北部必定是人心浮动,届时便可轻取之。此是三利。”
“袁术固然会因明公轻取三郡而对主公怀恨在心,然其军多为新募,欺负陈氏尚且勉强,倘若明公遣精兵良将亲往,退之不难,而后可据淮泗之水,令其无法北上。”
“明公何时会为名声所累还犹未可知,当下却可得此三利而无一害,何不为之?”
曹操一脸激动的看着戏志才,“多亏先生为某分析利弊得失,曹某险些就要放弃如此好的机会了。”
戏志才微微一笑,“为明公分忧乃是志才职责所在。”
最终曹操决定按照荀彧的谋划,要求手下将校严格约束军队,不可劫掠百姓,凡是攻下县城,立即发布告安民,减免当地百姓今年的赋税,并沿途发出檄文,说明陶谦的忤逆之举。
同时,曹操心里还因为张山也能有如此见地而高兴,这次可是捡大便宜了,这下张山在曹操心中的上限又被拔高了。
随后的半个月中,整个曹营都处于一种战前动员状态,各个领兵将军都在训练自已的部曲,而荀彧则是忙于调集粮草,安排秋收后的征税等后勤工作。
张山也是趁着这段时间加紧操练部曲,主要是磨合部曲之间的默契,这些老兵都不缺乏打仗的经验,只是需要快速熟悉彼此。
操练部曲之余,张山则是自已加紧学习军队中的各种鼓号知识,毕竟他只知道闻鼓必进闻金必退,其他的令旗指令是一点不懂,虽然他的主要责任是拱卫曹老板,但是曹老板亲自冒险的次数还少吗,到时候要是因为看不懂令旗而贻误战机,那可是要杀头的。
更何况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虽然张山手下仅有400人,但是张山心里是希望他们每次都能平安归来,更不能因为自已指挥失误,平白无故让他们送了性命。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收到了袁绍的来信,原来是先前曹操不知道能否支撑到秋收,便遣人去袁绍处请求支援些粮草,现在袁绍遣人送来了回信。
曹操大致看了看,袁绍的意思是,阿瞒啊,不是哥哥不想帮你,实在是因为对抗公孙瓒消耗太大,但是就凭咱俩的交情,你既然开这个口了,做哥哥的说什么也得帮助你一把,我派遣手下大将朱灵统领三营军士前去助你攻伐徐州,再拨给你万石粮草,借你燃眉之急。
这可给曹操恶心坏了,朱灵带着3000多人跟着他打徐州,这一来一回咋也得三个来月,你给的这万石粮草也就将将够你自已人吃的,回去的路费说不定还得我出,然后我还得念你个好,好你个袁本初,当真是不当人子!
但是曹操也没办法,谁让这个时候袁绍是他老大哥呢。
在荀彧在将需要的物资调集到任城国亢父县以后,曹操终于宣布大军开拔,直指彭城!
此次大军一路向南,从亢父道入徐州,先攻小沛,后拔广戚,沿泗水直击彭城。
曹操提前请卜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随后安排人在城外大营中建立起了一处祭台,出征前准备了三牲、香火和谷物,祭拜天地,朗诵了讨陶谦檄文。
此次出征曹操共起三万大军,曹操自领中军,居中调度;后军则交由夏侯惇统领;荀彧负责留守兖州,保障后勤;前军则是于禁和曹仁统领,在曹操祭祀前就已经出发,负责为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是肩负着攻占小沛和广戚以确保进入徐州后粮道通顺的任务。
张山出发前回到高台村跟张冬说明了情况,这一去少说也要两三个月,并一再嘱咐张冬在秋收结束后一定要去县城居住,然后将曹操赏赐的金饼都留在了张冬这里,让张冬看看城内的宅子还有什么要添置的。
张山走之前二婶不断地嘱咐他,上了战场保命要紧,家里人都等着他回来过年。
张冬什么也没说,只是目送着张山离开,然后就红着眼回屋了。
张山在走之前也领到了专门为他定制的札甲,工匠特意为张山多加了甲片,让这套札甲看起来十分厚重,光是一个臂甲都快赶上寻常人胸前所需要